竇樓戰斗,是整編后的新四軍游擊支隊在河南省淮陽縣(今周口市淮陽區)竇樓村與日軍的一場遭遇戰,也是新四軍東進豫皖蘇邊區的抗日首戰。1938年10月27日,部隊剛到淮陽北部竇樓時,就遇到了日軍一個騎兵分隊,我軍猛打猛沖,首戰告捷,擊斃日軍林津少尉以下十多人,余敵逃竄至淮陽。初戰獲勝,振奮了豫東軍民的抗日情緒,堅定了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會師杜崗,揮師東進
1938年初夏,日寇大舉進攻,徐州、開封等地相繼淪陷,廣大豫皖蘇地區被日軍占領,日本侵略者沿隴海鐵路向西、向南迅速侵占中原。為進一步打開豫東抗戰局面,9月2日,周恩來、葉劍英致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長彭雪楓,指出:“把你們工作重心移向豫東,創造蘇魯皖邊新局面,與八路軍冀魯豫活動部隊(徐向前、陳再道)聯系起來,對整個戰局有重大意義。”彭雪楓奉命率新四軍游擊支隊300余人挺進豫東,并與八路軍冀魯豫邊區部隊溝通聯系,開創位于津浦鐵路、隴海鐵路、新黃河及淮河之間,包括豫東13縣、皖北8縣和蘇北3縣之豫皖蘇邊根據地。
9月30日,部隊在彭雪楓、張震率領下由竹溝出發,踏上了東進豫皖蘇邊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的征途。10月11日,部隊到達西華縣杜崗村。12日,在西華縣杜崗村召開新四軍游擊支隊、肖望東先遣大隊和豫東游擊支隊勝利會師大會。三支部隊進行整編,仍稱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副司令員吳芝圃,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副主任譚友林,秘書長岳夏。
除司政機關外,下轄三個大隊(第一大隊長黃思沛,政委張太生;第二大隊長姜朗山,政委滕海清;第三大隊長馮勝,政委張輯五)和一個警衛連,共計1020人,輕機槍12挺,步槍497支,馬槍90支,短槍73支,騾馬32匹。會師整編后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成為開辟和發展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核心武裝力量。部隊經10余天整訓后,即從西華出發,東渡新黃河,向著敵后挺進。
迂回包圍,側后突擊
1938年10月24日,部隊過淮(陽)太(康)公路,26日到達淮陽東北40余里棠棣東北竇樓及其附近村莊宿營休息。這個淮陽縣東北部的普通村莊,在此時也已明顯出現敵后環境的那種緊張氣氛。淮陽城內有日偽軍200名,汽車7輛;淮柘公路時有敵騎兵及機械化部隊出沒;淮太公路則常有敵汽車及騎兵來往通過。
10月27日一早,彭雪楓把東進敵后的情況電報周恩來、葉劍英:“我們全部于24日安全渡過黃河,在西華縣東夏亭稍事休息,原擬北去太康,活動于睢杞太地區,但因黃河二次決口,沿岸不能通過,故決定向鹿邑行動。已于25日通過淮太公路,本日渡渦河到鹿邑之護廂集,擬明日繼向鹿邑城前進,并讓司令部通知各部,即日早飯后準備出發。”上午9時,部隊整裝待發之際,駐淮陽東戴集(距竇樓9公里)之日軍騎兵百余,由少尉林津帶領,向游擊支隊駐地突然發起進攻。
面對敵軍突然來襲,彭雪楓臨危不懼,沉著地進行了簡短的戰前動員,告訴大家:“同志們!不要慌,敵人此次來襲,我軍已有準備,它不可能得逞。再說,我軍人多,敵軍人少,幾十個騎兵沒有什么了不起,我們完全可以打敗它。”彭雪楓的簡單動員,給首次作戰的戰士莫大的鼓舞。接著,他與參謀長張震稍作計議,急命一、二大隊和三大隊的七中隊,對來犯日軍采取迂回包圍,側后突擊戰術。
迂回中,在距敵約200米處,三大隊副大隊長吳守訓一槍將日軍指揮官林津擊斃。張震后來回憶道:“三大隊副大隊長吳守訓同志是有名的神槍手,他原在睢縣地方團隊帶過兵,練就了一副百發百中的本領。他帶著部隊沖上去,一槍就撂倒一個敵人。”后《拂曉報》記者登載了吳守訓事跡,自此,神槍手吳守訓便譽滿全軍。
初戰告捷,打出聲威
正面阻擊日軍的戰斗很激烈,日軍騎兵機槍火力十分兇猛,游擊支隊與日軍頑強戰斗。一些戰士初次參加戰斗沒有經驗,有的戰士驚叫起來,有的不會用槍,游擊支隊首長連忙讓他們臥倒不要動,自己端起一挺機槍打了起來,一梭子子彈掃過去,把日軍打散了。經半個小時激戰,夾擊部隊像鋼鉗一樣向鬼子合攏,鬼子抵擋不住,慌忙把尸體、傷兵抬到馬上,向東南方向落荒而逃。此役打死日軍少尉林津以下十多人,繳獲了林津的指揮刀、子彈數百發,以及大衣、鋼盔、帽子等軍用物資多件。
整編后的新四軍游擊支隊,首戰告捷,有力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推動了豫東抗日武裝斗爭的開展,極大地鼓舞了敵后人民的抗戰斗志。11月中旬,新四軍游擊支隊相繼取得睢縣西陵寺、杞縣陳寨、宋莊等戰斗的勝利。同時,新四軍游擊支隊迅速開展統戰工作,與國民黨建立了合作抗日的友好關系,國民黨四十軍李正清旅,于1939年元旦前后,在抗日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淮陽城西北張大莊、于集抗擊日寇,取得了殲敵近1000人,摧毀坦克3輛、汽車10余輛的戰績。
竇樓戰斗的勝利,提高了部隊士氣,為我軍對日作戰積累了初步經驗。此次戰斗,我軍“采取迂回戰術”,積極向敵側后突擊,獲得了殲敵一部勝利,擴大了抗日軍隊的聲威和影響。后來,由中共中央軍委命名該部為新四軍第四師。在整個抗日期間,這支部隊共計大小戰斗打了3000多次,殲敵6萬余人,成為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