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李佳琦 發布:2025-10-02 06:36:17
記者踏訪紅軍節省運動發生地,感悟我黨我軍以儉養廉的作風源泉——
永遠牢記“勤儉是吾宗”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李由之
瑞金市人武部組織預定新兵在葉坪革命舊址紅軍烈士紀念塔開展現地教學。葛振奇攝
江西瑞金,山巒疊翠,沃野涌綠。
90多年前,這片土地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誕生剛滿3個月,《紅色中華》報發表社論,提出“節儉一文錢即可對革命有一分的幫助,誰要浪費一文錢實等于革命的罪人”。
這句“錙銖必較”的宣言,揭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節省運動——不僅是為打破敵人的嚴密封鎖而求生存,更是向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宣戰。
“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這是陳毅元帥寫給子女的詩。連日來,記者踏訪紅軍節省運動發生地,所見所聞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現實的昭示:享樂奢靡是腐敗的溫床,節儉樸素是清廉的本色。
當官不是為了發財,革命不是為了享受
清風拂過瑞金市葉坪革命舊址群。中央審計委員會舊址內墻上,一張老照片里“肅清貪官污吏”的標語格外醒目。
艱苦歲月中,為何仍有貪官污吏?講解員楊文婷的回答直擊要害:“艱苦環境從來不是廉潔的天然屏障,任何時代都可能有背離初心的蛀蟲——思想的堤壩一旦潰決,行為便會隨波逐流。”
歷史深處,警鐘長鳴。當年中共勝利縣臨時縣委書記鐘圣諒、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鐘鐵青的墮落,印證了這一點。經受過革命考驗的他們,隨著權力膨脹、私欲滋生,最終沉迷享樂,淪為倒賣鴉片、貪污公款的罪人,一個鋃鐺入獄,一個被判處極刑。
“享樂奢靡的本質,是理想信念的動搖,是忘記了為誰服務、為誰奮斗。”在瑞金市史志研究室主任廖九平看來,他們的腐化墮落,正是因為思想“總開關”出了問題。
對于這一點,毛澤東同志始終保持清醒頭腦。1929年,他針對紅軍隊伍中出現的一些錯誤思想傾向,指出享樂主義是黨內個人主義的表現之一。
步入毛澤東同志舊居,房間里光線昏暗。楊文婷介紹,井岡山時期,由于國民黨軍事上的“圍剿”和經濟上的封鎖,根據地軍民的生活十分艱難。按照規定,毛澤東同志晚上可使用三根燈芯辦公,但他為節省燈油,一直堅持只用一根燈芯。
微光如豆,映照著共產黨人拒絕特權和浪費的精神底色;燈芯雖小,卻承載著對艱苦奮斗精神的堅守。
“當官不是為了發財,革命不是為了享受。”楊文婷說,“今天,我們反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同樣要大力弘揚‘一根燈芯精神’。”
老紅軍顧玉平的故事,正是這種精神的延續。瑞金市公安局干部董超回憶,舅舅顧玉平1933年參加紅軍,曾擔任周恩來同志的警衛員。離休后,他執意退還上級配發的保障車輛,還把工資省下來接濟鄉親。“舅舅常說,我吃百家飯長大,為百姓謀幸福是永恒的初心。”
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始終是為勞苦大眾謀幸福,而非追求一己之安逸。
在葉坪革命舊址群,記者遇到前來參觀的江西瑞金干部學院教授朱榮蘭。
“從中央蘇區節省運動到抗戰時期軍民共克時艱,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追求享樂奢靡,忘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就容易走向貪腐。”談及近些年查處的腐敗案件,長期研究我黨歷史的朱榮蘭認為,許多落馬官員的墮落軌跡驚人相似:從接受一頓飯、一瓶酒開始追求奢靡享樂,逐漸喪失原則,最終淪為人民的罪人。這樣的慘痛教訓,值得時時警醒。
今天,重訪蘇區舊址,那根燈芯的微光,那句“誰要浪費一文錢實等于革命的罪人”的警示,依然在提醒我們:思想的防線須臾不可松懈!
以勤儉養清廉,以清廉鑄忠誠
四野青蔥,瑞金市“二蘇大”舊址游人如織。主席臺上,毛澤東同志的蠟像栩栩如生。當年,他就是在這里發出“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的號召。
“節省每一個銅板”,這句話具體而微,卻重如千鈞。“我們黨深知,每一份物資都源自人民的支持,如果萌生出特權思想、搞奢靡享樂,就是對人民的背叛。”楊文婷說。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收藏著一本特殊賬簿。1934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江西省長勝縣鏟田區開展調研,轉赴瑞金前,他特意囑托繳納食宿費——1元4角8分。
瑞金市沙洲壩鎮,周恩來同志省鹽的故事至今仍被傳頌。蘇區時期食鹽緊缺,周恩來同志與大家“無鹽同淡”,長期的清苦生活讓他身體虛弱。警衛員心疼不已,悄悄讓司務長在他的菜里多放了一點鹽。
周恩來同志發現后,嚴肅地說:“一個共產黨員無論職務多高,他都應該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仆,只有為人民多做工作的義務,絕沒有向人民索取多一些享受的特權。”
滴水見太陽,特權毀長堤。唐仁達作為原瑞金縣蘇維埃政府財政部會計科長,借職務之便,從侵吞余款到變賣公物,積少成多,累計貪污折合大洋2000余元,最終被處以極刑。
“從‘小貪’到‘大腐’,大都是一點點突破原則底線。”瑞金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嚴帆感嘆。
面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這個敵人,共產黨人毅然拿起“節儉奮斗”的武器——
“共產黨的旗幟就是要打倒一切貪官污吏!”毛澤東同志鮮明提出,“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十六號訓令首次將“浪費”納入法律懲治范疇。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嚴帆說:“一個人鋪張浪費、追求物質享受搞特權,往往就是腐化的開端。”回顧我黨我軍歷史,革命前輩正是始終保持這份清醒,才避免了“小管涌”演變成“大塌方”——
1941年,在修改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時,毛澤東同志親自增寫“厲行廉潔政治,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條款,進一步筑牢防止特權思想蔓延的防線。
抗戰期間,董必武同志在國統區負責統戰工作,兼管財務。一次月底結算時,他發現本不能報銷的6角錢差點被報銷,十分自責,在會上作了檢查,并向黨中央寫了檢討信。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瑞金市人武部領導感言,“我們黨筑起的,是讓特權思想與享樂主義無處滋生的思想長堤。”
黨和人民同甘共苦,人民就會永遠跟黨走
紅都瑞金,天高云闊。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講解員單惠介紹,面對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出“為四個月節省八十萬元而斗爭”的號召,要求“政府工作人員每人每日照規定食米量節省二兩”。
“二兩米,不過百克,卻是政府工作人員從本就微薄的口糧里,一點點省出來的。”單惠說,百姓聞訊,無不動容。
“共產黨人并非甘于貧困,而是清醒地選擇與人民共苦。”單惠說,在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下,蘇區群眾戶戶減灶、家家節食,節省運動如星火燎原。
走進葉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的辦公室,陳列簡單得甚至不如普通工作人員的房間。他被稱為“貧窮的富翁”,掌管“國庫”卻常常囊空如洗。
黨和政府過“緊日子”,為的是讓人民過“好日子”。一路尋根,紅色歲月的許多細節,讓人深受觸動——
中央糧食人民委員部舊址,“人民的好糧食部部長”陳潭秋的事跡介紹中,有一段他年少時說的話:“深潭逢秋、清澈見底,我決心正直為人,為民辦事終生。”節省運動中,陳潭秋以身作則,提出在原來節糧的基礎上,每天再節省二兩米,由此掀起蘇區軍民節省競賽熱潮。
黨員干部立起與民同甘苦的好樣子,讓我黨我軍與人民群眾結下魚水深情,凝聚起“喚起工農千百萬”的磅礴力量——
“瑞金總人口約24萬,參軍支前人數11.3萬,認購公債78萬元,捐借糧谷25萬擔……”駐足凝望,展館墻壁上的文字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樸素道理:黨和人民同甘共苦,人民就會永遠跟黨走。
1934年,毛澤東同志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作報告強調,“反對貪污和浪費的斗爭,過去有了些成績,以后還應用力”。
“用力”二字,昭示著共產黨人始終秉持“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精打細算,永遠向鋪張浪費開刀。這是對“從哪里來、為何奮斗”的深刻作答——
抗戰硝煙中,湖南塘田戰時講學院被稱為“南方抗大”。創辦者呂振羽自掏腰包編印教材,與其他老師一樣沒有工資,后來才象征性地發一元。
“講學院任職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國內的知名學者。”講解員介紹,他們原來在大城市,每月都能拿到一二百元錢的工資,到了講學院,每月卻心甘情愿只領一元錢的津貼。
從土地革命的烽火到抗日戰爭的硝煙,再到新中國挺立東方,“甘過緊日子”的堅守、厲行節約的本色,始終是我黨我軍穿越風雨、凝聚力量的精神內核。
今天,武警贛州支隊瑞金中隊仍延續著節儉傳統:長期堅持“花錢儉用、水電儉省、辦公簡便、生活儉樸”的好作風;一個裝著螺絲、別針、紐扣等雜物的“百寶箱”,10年間5任司務長接力傳承。
去年,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關于堅持艱苦奮斗勤儉建軍 提高軍隊建設質量效益的措施》,強調“樹牢過緊日子思想,精打細算,勤儉辦一切事業”。
一年過去,聲猶在耳。今天的紅都瑞金,滿目繁華,綿水兩岸風光旖旎,記者不由想起習主席的諄諄教誨——
“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采訪得到郭冬明、魏紅軍、王昂、梁志偉、葛振奇、彭賢茗大力支持)
記者手記
心甘情愿過“緊日子”
昔日,這里沒有高樓大廈,唯有質樸的泥墻;不見奢華器物,只有簡陋的居室。紅都瑞金,中國共產黨人開展“錙銖必較”的節省運動,深刻詮釋了心甘情愿過“緊日子”的執政初心。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的回聲仍在,時代的考卷常新。我們唯有將“勤儉是吾宗”奉為圭臬,徹底根除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堅持以儉修身、以儉興業,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情。如此,才能永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在新時代的趕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請掃描二維碼瀏覽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