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年前的今天,日軍在朝鮮豐島海面偷襲北洋水師運輸船隊,甲午戰爭的硝煙就此點燃。日本蓄謀已久,清廷倉皇應戰,終致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戰不僅將中華民族推入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更徹底點燃了日本軍國主義鯨吞中華的野心——自此,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擴張步步緊逼。回望那段屈辱歲月,究竟是什么讓泱泱中華陷入如此危局?梁啟超曾痛切指出:“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國家為何物。”甲午之殤,是中華民族永志難忘的血淚史、屈辱史,更是救亡圖存、復興中華征程的悲壯起點。轉折,始于一支全新政治力量的崛起。當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中華民族的命運迎來曙光。“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隨即遭遇了空前堅決、頑強的抵抗。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引領下,中華民族的覺醒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最終力挽狂瀾,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從甲午慘敗到抗戰全勝,歷史雄辯地證明:一盤散沙只能任人宰割,唯有始終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全民族的徹底覺醒與奮起,戰勝強敵、扭轉國運,走向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

鈞評:甲午之殤未遠,抗戰勝利銘心,歷史昭示發人深省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 責任編輯:孫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