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引“鐵流”再提速
——來自中部戰區某調度中心的觀察報告
■解放軍報記者 張科進 盧東方 特約記者 張彥昕 郭 晨
前不久,中部戰區某調度中心組織的一場運輸投送演練進入收官階段。前方傳來的監控畫面顯示,一輛裝載特型裝備模型的軍列安全通過某隧道。至此,這趟軍列按計劃順利跑完全程。
“鐵路投送可行性方案試驗圓滿成功!”指揮大廳內,旋即響起熱烈掌聲。
在該中心調度下,部隊裝備有序裝載。李彬喜攝
該中心參謀高維康告訴記者,針對這些超限特型裝備,從生產定型階段開始,他們就主動聯系研究院所、裝備廠家,了解參數信息,提前組織運輸投送課題攻關、制訂運輸投送保障方案,搶在裝備列裝前形成保障能力。
一個“搶”字見擔當!這支在改革調整中成立的作戰保障新質力量,聚焦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始終以“等不起”的危機感、“慢不得”的緊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攻堅克難,牽引“鐵流”再提速。
帶頭攻堅,推進“一隊一案”建設
前段時間,一場“遭遇戰”不期而至——該中心轄區內,因多支部隊執行重大任務臨時調動,同一時段運量迅速達到峰值。
軍令如山,各部隊都想爭取首批發運,極易導致保障資源過載。如果不同部隊之間、部隊與地方之間溝通協調不暢,還會出現擁堵滯留現象。
“運輸投送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成為制約部隊戰斗力提升的堵點。”調度現場,前來觀摩的一名部隊指揮員不無憂慮地說。多年前的一次演習經歷,讓他刻骨銘心:當時,由于運輸投送協調不暢,他所在部隊長時間滯留在車站周邊,被對手偵察發現,隨即遭遇“火力打擊”,“損失”慘重、未戰先敗。
這名指揮員擔心的一幕,沒有再次出現。他驚喜地看到,在軍代表統籌協調下,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多種運力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各部隊有序集結、梯次起運、動作迅速。
看著鋼鐵洪流漸行漸遠,軍代表王元這才松了一口氣。“這次順利通過‘遭遇戰’的考驗,得益于中心黨委對實案化訓練的常抓不懈。”他隨即調出一份涉及部隊、調度中心、地方運輸部門的保障方案,娓娓道來。
該中心成立后,黨委一班人決定把“一隊一案”作為黨委領戰的重要抓手,推動運輸投送保障向戰轉型。所謂“一隊一案”,是指為轄區內各部隊量身定制運輸投送保障方案。
然而,這一決定在醞釀階段意見并不一致。有人認為,中心剛成立,編制尚未到位、關系還沒理順,完成這項工作的難度極大,可以“往后放放”。
“打仗需要就是命令!”該中心黨委一班人不為所動,他們通過組織學習習主席重要講話,統一官兵思想認識:強大的投送能力是搶占制勝先機、贏得戰爭主動的先決條件,必須加快投送力量、裝備手段、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努力實現投送能力全面躍升。
“加快”,就是時不我待。該中心黨委常委立說立行,帶隊分赴戰區各部隊以及地方鐵路部門、航空集團、港口企業等單位進行調研,了解部隊需求、摸清運力底數、暢通保障鏈路。
采訪中,記者見識了一份保障方案的產生過程:對接需求—起草文件—聯席研討—確定初稿—訓練驗證—修改完善。每一輪思想碰撞、每一次推倒重來、每一條制度規范,都涉及軍地資源整合、體制機制調整、流程鏈條優化,其難度可想而知。
“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進入倒計時,必須全力以赴攻堅克難,確保到點交卷、如期復命。”該中心領導態度鮮明。
那年,陸軍某合成旅緊急執行重大演訓任務,該中心黨委緊前籌劃、周密部署,打通立體聯運網絡,該旅裝備從自家“營門”直達艦艇“艙門”,實現一站式運輸投送。
跨越的背后,是軍事運輸投送體系融入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全局的鏗鏘步伐,是運輸投送保障從單一方式向多維方式的快速轉變,更是后勤保障嵌入聯合作戰指揮鏈條的突破。
前不久,一份調度機構戰備工作指導性文件草案新鮮出爐。記者了解到,這是該中心黨委班子歷時6年接力攻關的成果。
打通卡點,加快運投保障轉型
從火車站到港口,僅有20多公里,竟讓一支部隊機動受阻。
一次演練,陸軍某合成旅重型裝備需從鐵路轉走水路,負責運輸的艦船抬眼就能看到,卻只能使用大量平板拖車來回倒運,耗費大量時間。負責現場調度的軍代表劉松林看到了隱患:一旦遇到交通堵塞,必然導致兵力長時間滯留,影響軍事行動,增加暴露風險。
“決不能讓我負責保障的區域成為部隊戰斗力的卡點。”劉松林自設考題,思索如何優化流程環節,為運輸投送提速。
改革調整后,劉松林的工作領域從傳統的鐵路運輸轉向聯合立體投送,這一轉變為他打開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就在倒運裝備那天,劉松林發現,該港口自帶一段鐵路,可直達碼頭。經打聽得知,那是某企業的內部專用線,一直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
“能否為我所用?”劉松林迎難而上,多方協調,終于得到對方大力支持。他與戰友立即對接實戰需求,展開重難點課題攻關,很快摸索出“零距離”換乘轉運新模式。
又一次運輸投送保障任務。部隊重裝備下船后,通過野戰站臺車和輕型組合站臺,直接駛上港口專用鐵路,水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無縫銜接”,全程用時較以往大幅縮短。
“備戰打仗形勢緊迫,必須主動作為、攻堅克難。”劉松林說,有利于提升部隊戰斗力的開創性工作,不能按部就班,更不能等靠觀望。
保障好部隊,還須強自身。“要聚焦能打勝仗,牢固樹立戰斗隊思想,堅持戰斗力標準,深化軍事斗爭后勤準備,加快融入聯合作戰體系,積極開展實戰化訓練,提高一體化聯合保障能力,確保隨時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認真學習領會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該中心近年來緊密結合單位和任務實際,蹚出一條訓練新路。
“以往上級給什么任務就完成什么任務,部隊提什么需求就滿足什么需求,我們一直當配角。”該中心某軍代室負責人張偉介紹,現在,他們積極嵌入部隊作戰指揮鏈條,經常牽頭組織聯保聯訓。
角色變了,職能任務拓展了,面臨的挑戰更大了。該中心變挑戰為機遇,把平時很難遇到但戰時較為常見的情況摸清研透、專攻精練,檢驗和改進保障方案,僅預置投送籌劃一項,就將用時壓減至原來的三分之二。
環節再少一點,速度再快一點,效率再高一點。訓練中,軍代表們反復優化轉運路線、進出艙順序、裝卸載流程,一次次向運輸投送保障的邊界和極限發起挑戰。在此過程中,他們正加快由運輸投送保障鏈路的“末端執行者”向“調度指揮員”轉型。
科技賦能,提升調度工作效率
采訪期間,恰逢該中心運輸投送智能調度控制系統上線試運行。
“數據是真實的嗎”“信息是動態的嗎”……工作人員輕點鼠標,鐵路、水路、公路、空中各種投送力量運行狀態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現場觀摩的軍代表們不時追問,臉上又驚又喜。他們說,只有經受過“抄數據”之苦的人,才能理解這種欣喜之情。
什么是“抄數據”?一名過去負責鐵路運輸的軍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早上起床后,先拿著本子到鐵路調度大廳,謄抄鐵路運輸相關信息數據,再跑回值班室錄入軍事運輸系統,最多時一次要抄上百組數據。每天如此來回兩三趟,精神高度緊張,整個人疲憊不堪。
該智能調度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苗甫,此前是某軍代室的一名調度值班員,曾飽受“抄數據”之累。“當時的每一天,都可以用團團轉來形容。”身為計算機專業博士研究生的他,也想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調度工作效率,但囿于某些制度性原因,無奈作罷。
該中心成立后,苗甫終于可以在專業領域大展身手。他立即撰寫計劃書,并向黨委匯報了關于加強調度系統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的思考。這一想法,正好與黨委一班人的設想不謀而合。
在各級支持下,苗甫主持申報的智能調度控制系統被列入軍隊“十四五”規劃。5年來,苗甫帶領團隊成員廣泛調研、四處取經、刻苦攻關,初步完成系統研發,打通了與地方交通運輸部門的網絡聯接,讓“數據多跑路、官兵不跑腿”成為現實。一名從事調度工作10余年的軍代表連聲感嘆:“用算力解放人力,沒想到調度工作還可以這樣干!”
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往運輸投送方案驗證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時間成本,如今借助該智能調度控制系統,短時間內便可查出錯誤、遺漏,生成改進建議。在試運行現場,軍代表們嘗試使用該系統優化一份運輸投送方案,結果顯示,兵力投送速度較原來提升近30%。
“改革為我們這一代人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廣闊前景,決不能辜負時代的饋贈。”現在,苗甫領銜的科研團隊有了更大目標:構建一體化智能投送網絡,打造智通未來戰場的“數字運輸線”。
在該中心,像這樣的創新攻關團隊還有好幾個。他們充分運用AI、“科技+”、“網絡+”等技術,為運輸投送保障賦能增效。
翻看該中心黨委的一份份文件、方案和規劃,亟待攻克的技術難題和計劃實現的功能清晰可見,既有路線圖、施工圖,也有時間表,在記者眼前鋪展開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請掃描二維碼瀏覽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