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一位太行新聞英烈
■劉義彬
青山綠水將天空托舉得空闊而明麗。屋前是整潔的水泥坪,陽光將綠籬和桂樹的影子拓印在水泥地上,不遠處大片竹林在微風中搖曳,仿佛在訴說往事。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區黃君玨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將我引入一段歷史記憶深處。
“夜九時,敵暫退,婿勉力裹傷蛇行,潛入敵圍,爬行達該山。時皓月正明,尋到遺體,無血無傷,服裝整齊,眉頭稍鎖,側臥若熟睡,然已心胸不溫矣。其時婿不知悲傷,不感創痛,跌坐呆凝,與君玨雙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覺君玨亦正握我手,漸握漸緊,至不可脫……”
當我讀到當年黃君玨的丈夫王默磬寫給岳父黃友郢的這段家書時,80多年前那個夜晚的凄冷月光,突然化成決堤的淚水,從我的胸腔,從喉頭,從眼眶里奔涌而出……
1942年五六月間的太行山區,連風都帶著硝煙味。日寇在太行山一帶對我八路軍進行了殘酷、血腥的“掃蕩”。當時,身為新華社華北總分社、華北《新華日報》的一員,黃君玨與同志們化整為零,利用大山掩護與敵人周旋。為了縮小目標,黃君玨與16歲的女譯電員王健、女醫生韓瑞,退守到莊子嶺道士帽峰頂的一個隱秘山洞。
6月2日,在莊子嶺一帶搜山圍攻的日偽軍,發現了她們3人藏身的山洞。危急之中,黃君玨沉著應戰。許久,敵人都無法接近洞口。敵人喊話勸降,她們拒不投降。夜幕即將降臨時,敵人再次逼近山洞。黃君玨拔出手槍連續射擊,幾個敵人應聲倒地,其余四散而退。晚上7時,敵人從后山登上山頂,從峰頂垂下點燃的柴草,用煙熏火燒逼她們出來。滾滾濃煙向洞內涌去。見彈盡援絕、無法突圍,黃君玨抱定寧死不當俘虜的決心,沖出洞外,縱身躍下懸崖,壯烈犧牲。王健、韓瑞在煙熏火燒之下奄奄一息,被敵人殘酷地殺害。
此時,黃君玨的愛人王默磬,正隱蔽在相距不遠的另一座山洞中養傷。王默磬目睹了妻子與敵戰斗后跳崖的悲壯瞬間。因重傷在身,無法前往營救,王默磬心痛如絞。深夜,趁敵人退去,左大腿被子彈擊穿的王默磬借著月色艱難爬行,摸索著來到妻子身邊,緊緊握住妻子的手……直到槍聲響起,不遠處傳來敵人的叫喊,王默磬才以手掘土,匆匆掩埋妻子后揮淚離去。
王默磬在給岳父黃友郢的家書中,還寫道:“吾岳有不朽之女兒,婿獲貞烈之妻,概屬民族無上之光榮。”
黃君玨的父親黃友郢參加過辛亥革命,外祖父和幾個舅舅都是當時的高官或著名學者專家。生于如此優渥家境的黃君玨,卻毅然走上了布滿荊棘的革命之路。
1935年,因秘密參加第三國際派駐上海遠東情報局的工作,黃君玨被國民黨當局判處7年監禁。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將她保釋出獄。不久后,經組織批準,她與相戀的戰友王默磬結為夫妻。
1938年,黃君玨和王默磬被組織派往山東工作。此時,南京已經淪陷,黃君玨的父母已遷往武漢。黃君玨夫婦在北上途中與家人短暫團聚。自知烽煙年歲相見分外艱難,黃君玨給母親買了一個小鬧鐘留作紀念。母女倆憂戚抹淚,相擁作別,從此再未相見。
第二年,組織上又安排黃君玨和王默磬來到太行抗日根據地。山區條件艱苦、物資缺乏,出身富裕家庭的黃君玨,和其他同志一起吃糠菜、住陋房。她很快就和當地的同志打成一片,穿起軍裝、腰挎手槍,成為一名英姿颯爽的新聞戰士。她和丈夫均在新華社華北總分社、華北《新華日報》工作。黃君玨擔任經理部秘書主任兼總會計師,丈夫王默磬則任電務科的負責人。兩人志同道合、琴瑟和鳴,被同志們譽為“模范夫妻”。
工作繁忙加上戰時環境艱險,夫妻倆無暇照顧新出生的嬰兒。1942年3月,他們將出生才3天的兒子送到老鄉家寄養。兩個多月后,黃君玨跳崖犧牲,王默磬給兒子改名為黃繼祐,希望他將來繼承母親遺志。
從出身優渥家境的少女到復旦大學經濟系的高材生,再到堅定的共產黨員,最后成為英勇犧牲的抗日烈士,黃君玨的革命道路走得堅定而決絕。
幾十年后,黃君玨的兒子黃繼祐登上了莊子嶺。他在母親當年戰斗的道士帽峰頂洞口久久佇立,淚水無聲流淌。黃繼祐退休前是北京的一位中學教師,曾多次到太行山區追尋母親的足跡,感受歷史的回響。巍巍太行依舊,一如母親與眾多英烈崇高的形象。
▲黃君玨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外景。 作者供圖
人們不會忘記英雄的犧牲。1985年,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落成,黃君玨的英名鐫刻于此。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這位犧牲時年僅30歲的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經理部秘書主任,英名在列。
過去,在黃君玨的家鄉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響水鄉紅星村,關于黃君玨的資料并不多。2021年,湘潭市檔案館派駐紅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周道勇,深為黃君玨的英雄事跡感動,于是開啟了尋訪黃君玨生平事跡之路。隨著收集的資料越來越多,紅星村決定建設一座黃君玨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在黃繼祐以及新華社湖南分社、復旦大學校史館、南京市檔案館等單位的支持下,周道勇收集到不少珍貴檔案資料。在黃君玨母親余氏家族的長沙后人家中,當王默磬寫給岳父那封深情而悲痛的家書呈現在周道勇面前時,這位湘中男兒被感動得淚流滿面。
兩年前,黃君玨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在湘潭市雨湖區開館,并成為當地進行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當我走出黃君玨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已是近午時分。見我打聽黃君玨故居舊址,一位熱情的老鄉騎著摩托車,引我來到與陳列館相距數百米的一棵銀杏樹下。這棵銀杏樹枝繁葉茂,樹冠如傘,為這片土地遮擋出一片清涼。不遠處,一塊石碑靜靜佇立,上面鐫刻著“黃君玨故居舊址”幾個大字。微風拂過,銀杏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輕聲訴說著黃君玨的英勇事跡,又像是在低聲吟唱著對英雄的無盡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