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澄(1914—1944),祖籍江蘇鎮江,生于上海。1932年高中畢業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參加軍事防空訓練。同年,被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派往啟東久隆鎮防空監視哨工作。1938年春,王澄參加由瞿犢等領導的抗日義勇軍。1939年初,王澄和姚力率兩個中隊,暫編入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指揮部二縱五支隊四大隊。王澄任四大隊大隊長。不久,中共江北特委、蘇北特委和新四軍挺進縱隊先后派朱群、鄭少儀、周文在、鮑志椿等到二縱開展工作。王澄積極配合朱群等在自己的大隊教唱抗日歌曲、開展軍民聯歡活動。1939年,王澄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2月,二縱建立地下黨總支,四大隊建立分總支,王澄被選為分總支委員。
二縱司令顏秀五聽到四大隊和新四軍接觸太多的風聲,調王澄駐泰州城,后又調興化。不久,王澄又率部調到港口。隨后,王澄率部在港口暴動,然后揮師進入郭村,投入新四軍挺進縱隊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戰斗。戰斗結束,王澄和全大隊官兵受到陳毅等首長的親切接見和表揚。接著,部隊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新五團,王澄任團長。
1940年10月,王澄率部參加黃橋決戰后,部隊改編為三縱五團,挺進通如海啟。11月,王澄與茅珵率領的崇啟海常備旅會師于海門縣江家鎮,兩支部隊統屬蘇四區游擊指揮部。12月,改編為游擊第三旅,茅珵為旅長,王澄為副旅長兼五團團長。1941年1月,王澄團改為新四軍一師三旅八團。8月,王澄率八團與南通縣警衛團在劉橋、林梓、豐利、石港、潮橋、環港、孫家窯、雙甸等地作戰20余次,有力地粉碎敵偽的“掃蕩”。同年12月7日,日偽軍出動大部隊,深入岔河、豐利、馬塘、掘港之間大片地區“掃蕩”,施放毒氣,殘害人民。次日,王澄率部在民兵配合下,于雙灰山、花市街一線伏擊日偽軍五六百人,殲日軍分隊長、偽團長以下200余人,俘敵近200人,繳輕重機槍、迫擊炮、步槍甚多,重創入侵日偽軍。
之后,王澄率部駐啟東縣無畏鄉一帶,開展民運工作,減租減息,參軍擴軍,根據地建設迅速開展起來。1943年初,王澄任東南警衛團團長。王澄把縣團、區隊、鄉游擊隊“三結合”的武裝體制建立起來,在敵人“清鄉”圈內堅持公開的武裝斗爭。
1944年初,王澄兼東南行署主任。平日,他抓住各種機會,同各界有識之士廣交朋友,注意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王澄愛兵如兄弟。他注重平日多練兵,針對水網地區作戰特點,要求每個戰士都要學會游泳、撐船兩項本領。1944年的夏季攻勢開始后,他親自指揮部隊用政治攻勢和武力進攻相結合的辦法,迫使敵人撤出據點;接著,又發動秋季攻勢,先后拔除敵偽據點12處,繳“九六”式機槍6挺,占全分區繳獲數的一半。
1944年12月26日晨,團部和縣委、行署機關駐在巴掌鎮。由于被敵密探偵悉,日偽軍3路奔襲我駐地。王澄同政委鮑志椿兩人在野外察看敵情時,不幸被敵擊中,同時犧牲,時年均僅30歲。啟海人民為紀念兩位烈士,將他們犧牲時所在的區、鄉命名為王鮑區和王鮑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