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原名黃家德,1921年10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肥西縣官亭鄉拐洋村。黃家德在家排行老二,因兄弟姊妹多,他12歲才入私塾讀書,17歲考取當地的眾新小學。在校期間,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并練出一手好字。他性格剛毅,同情貧苦,助人為樂。風雨之日,經常馱幼小同學爬溝越嶺去上學,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毅然投身抗日之路
全面抗戰爆發后,日本侵略軍攻陷南京,隨即渡江北犯,侵占了合肥。黃家德目睹祖國山河破碎,同胞遭受蹂躪,胸中燃起憤怒的熱火,他發誓:“不當亡國奴,堅決走抗日之路。”1938年9月,17歲的黃家德輟學后,毅然投身到由共產黨組織領導的安徽省民眾抗日動員委員會直屬第20工作團,并改名為“黃煒”。
隨后,黃煒隨工作團深入地處皖西的霍邱縣鄉村,以演講、演唱等多種形式,宣傳抗日,組織募捐,慰問前方將士。這年秋冬之際,他利用回家探親之機,動員同學童遠久、童立謀等人參加工作團,投身抗日。1939年秋,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在大別山區不斷制造摩擦,暗殺抗日志士。工作團被迫轉移至河南的永城、夏邑等地,繼續堅持抗日活動。
不久,工作團奉命解散,部分成員轉移到抗日民主根據地從事部隊或地方工作,而黃煒則由組織上選派,進入抗大四分校學習。其時,為開辟蘇北抗日民主軍隊,剛從抗大四分校畢業的黃煒,即隨劉少奇率領的干部大隊,向蘇北地區挺進。進入鹽城后,黃煒被分到第一區工作,先后擔任大孫莊黨支部書記,區委委員,區委副書記、書記等職。
當時的鹽城縣第一區位于鹽城城區近郊,包括岡溝堆北部、青龍堆東部。該區社會情況復雜,頑固勢力根深蒂固。日偽侵占鹽城后,在第一區中心大孫莊和丁家垛、耿家莊等地建立了據點,實行“偽化”,漢奸、特務、土匪橫行鄉里,攪得烏煙瘴氣。黃煒面對這一局面,毫不畏懼。他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活動,在第一區群眾中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深入基層堅持斗爭
1940年底的一天,黃煒剛到一區,就專門到上柴鄉拜訪了農民劉俊春。
劉俊春人稱“劉三疤子”,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他經常被國民黨部隊抓夫,遭到多次毒打,傷疤累累。早在一個月前,劉俊春進城給人家磨粉,發現軍隊崗哨,他躲閃不及,又被抓了差,讓其送馬草至鹽城。一路上,他想:“今天倒霉,又要‘吃生活’了。”但待他到達目的地時,卻受到一位年輕長官的熱情接待,不僅招待了午飯,敘談了家常,還得到4角錢的挑草工資(超過磨粉的2天工資)。他簡直不敢相信世界上還有這樣的軍隊,回去逢人就說:“從來未聽說過這樣好的軍隊!從未見過這樣好的人!”而接待他的這位好人,就是他還不知其名的黃煒。
黃煒突然登門拜訪,使長工出身的劉俊春感慨萬分。從此,劉俊春參加了抗日工作,與黃煒朝夕相處,形影不離,成了知心朋友。
由于黃煒的工作方法靈活,態度平易近人,很快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愛戴,工作也更順手了。在他的組織和發動下,區里、鄉里很快成立了農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發展了黨的組織,組織了鄉自衛隊。“減租減息”運動搞得轟轟烈烈。他還幫助地方干部識字,學文化,改進工作方法,培養當地的民運工作干部,使一區的抗日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在日偽“掃蕩”的緊張時刻,黃煒不顧個人安危,堅持原地斗爭,夜間常常摸進敵據點附近的楊家壩、郝家莊了解敵情,到胡家橋去拜訪上層人士,啟發他們保持民族氣節。一些地主士紳為他的忘我工作精神所感動,積極支援抗日。
1942年秋,日偽計劃從鹽城經大孫莊、瓦屋莊至大岡修筑一條公路,企圖從點到線、從線到面進行“清剿”,推行“偽化”。為粉碎敵人的陰謀,當時已擔任第一區區委書記的黃煒,和區長谷必成、敵工科長陳少健,以及鐵群等同志,率領13人,攜帶武器,混入筑路民工中間,假裝筑路。當偽區長夏振亞與一幫偽軍巡查到七花墳附近時,在黃煒的指揮下,發起突然襲擊,當場擊斃偽軍多人,活捉并處決了夏振亞,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中止了敵人的筑路計劃,鼓舞了群眾的斗志。
當時,永新鄉偽鄉長黃貴清勾結日偽,為非作歹,欺壓群眾,民憤極大。黃煒和劉俊春喬裝農民,腳穿草鞋,身背糞兜,潛入偽據點附近伏擊。正巧與黃貴清在黃家屋前相遇,黃煒當即宣布了他的罪行,為當地人民又除了一害。
被敵圍困英勇就義
1943年秋,黃煒背患癤腫,疼痛不止,仍夜以繼日地堅持工作。8月7日深夜,他拖著紅腫的左臂,忍著疼痛在太平鄉蔡家舍主持召開鄉支部會。午夜時分,會議結束,他和通訊員徐廣富啟程去縣委開會,走到半路,感到背部疼痛難忍,四肢無力,行走困難,就在于如玉家住宿休息。
第二天一早,偽軍突然從南、北兩面包圍了蔡家舍,黃煒和徐廣富立即向西撤退到大馬溝吳大保渡口。他們跳上渡船,吳大保猛地用力一撐,船離開了岸,行至河心。這時,敵人已追到岸邊,開始射擊。黃煒對敵人反擊后,縱身跳入河中,但因他不會游水,沉沒水下,為了人民的利益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22歲。
黃煒犧牲后,縣政府于護隴堆召開了追悼大會,會場有挽聯一副:“岡溝殺夏賊,一場戰斗,振奮人心敵膽寒;護隴吊先驅,滿懷惆悵,誓酬壯志慰忠魂。”之后,黃煒與同期犧牲的另一位皖籍烈士潘克的遺體,分別被安葬在蔡家莊龍魚舍南邊和界溝口。1946年4月18日,為紀念潘克、黃煒兩位烈士,鹽城縣第一區改為潘黃區。
1998年,潘黃鎮斥資新建潘黃烈士陵園,烈士遺骨遷葬于此。該陵園中央為26.8米高的反三角拱柱式紀念碑,紀念碑底座上部鐫刻著以潘克、黃煒為代表的140位革命先烈的英名。如今,潘黃烈士陵園已成為鹽城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都有數萬名各界群眾來祭掃,寄托對革命先烈的哀思之情。
(彭均生、王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