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之問的中國答卷與青年啟示
——讀《創新實干促發展》有感
■孫君镕
202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實業興國,實干興邦”。這一重要論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方向,也為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錨定了坐標。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2025年推出的《創新實干促發展》,秉承“理論熱點面對面”通俗理論讀物的一貫風格,以鮮活案例和通俗理論,剖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議題,為青年汲取力量、找準方向提供了“成長指南”。
破題之思與創新之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書中人工智能章節提出“以人為本、智能向善”倫理框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者愛人”思想融入現代技術治理。我國自主研發團隊創新“AI+人工”協同模式,以青年智慧破解技術變革帶來的就業難題。在“全球南方”章節中,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參與國際志愿服務、海外研學或加入跨國企業海外項目。例如,中國在東南亞“數字絲綢之路”部署15萬個5G基站、中國企業承建哥倫比亞波哥大地鐵一號線等。中國青年帶著中國智慧、中國經驗與中國技術走向世界,也將海外先進理念和多元文化帶回借鑒。新一代青年以平視世界的自信眼光、開放的心態,與世界對話;也更加樂于扎根祖國大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理論之基與實踐之鏡。以理論之光照亮實踐之路,用中國案例回答世界之問。本書為思政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了極具分量的參考,為青年提供了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思維工具:在?理論創新層面?,系統闡釋了“創新”與“實干”的辯證關系,為教師提供了教學框架設計的理論依據。通過“問題導向—實踐驗證”雙循環,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課堂討論議題,引導學生從理論推演中提煉實踐策略,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實證分析能力。在?實踐指導層面?,書中可操作、可復制的政策建議,搭建起青年“從想到做”的橋梁,讓青年把握參與國家戰略、社會發展的正確路徑。依托理論與實踐的雙支撐,既為教師提供教學借鑒與轉化方法、助力培育學生能力,也為青年提供認知工具與實踐路徑,二者形成的聯動效應,讓教師的教學成果切實賦能青年成長,推動青年在發展中彰顯價值。
鑄魂之鑰與成長之梯。閱覽本書,可從中解碼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密鑰,也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了視域框架。在價值引領與教學實踐上,書中的辯證思維、系統觀念和問題導向,依托“思創融合”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家國情懷;而鄉村振興、民營經濟部分關于“內生動力激發”的理論分析,可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活素材”,激發創業熱情、培養實干精神,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方法創新與職業規劃上,新大眾文藝章節的雅俗共賞論,啟示思政教育要善用短視頻、網絡文學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設計思政主題的文創產品、舉辦潮流風格的思政展覽,讓思政教育更接地氣、更有活力;人口高質量發展部分提及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人才高地建設等論述,為青年指明了“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戰略”的奮斗方向。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新時代青年正處在大有可為的最佳歷史時期。本書用理論照亮實踐,用案例傳遞力量,既回答了時代之問,更給予了青年啟示:唯有以創新為帆,以實干為槳,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才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對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應將本書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通過專題研討、案例教學、實踐體驗等形式,引導青年學子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切實增強矢志投身民族復興偉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作者:孫君镕,系北京聯合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