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不可告人的那點壞心思,還非要搬到明面上講,而且還要講得冠冕堂皇——近來,日本又用一出“賊喊捉賊”的鬧劇秀了一遍它的傳統藝能。
7月28日,日本防衛省首次發布《太空領域防衛指針》,無端指責中俄兩國正在秘密研發能夠控制、摧毀他國衛星的所謂“殺手衛星”;隨即宣布,為了應對所謂的“太空威脅”,將大幅加強自身的太空防御能力。
日本渲染中俄研發“殺手衛星”,以無中生有的炒作來故意夸大外部威脅,實則是以“安全防御”為幌子掩蓋其太空軍事化擴張的行徑。近年來,日本啟動了多項涉及衛星抗干擾、太空目標攔截、高超音速武器追蹤等技術的研究項目,還與美國在衛星偵察、太空態勢感知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并計劃聯合研發具有軍事用途的太空技術。據透露,日本已經在緊鑼密鼓地計劃發射所謂的“保鏢衛星”。這種衛星名義上是為了保護本國衛星免受攻擊,但其搭載的先進傳感器和機動系統,完全可以被改造成具有攻擊能力的武器平臺。此外,日本還在大力研究“衛星星座”技術,試圖將大量小型衛星組成網絡,實現對全球目標的實時監控和快速響應。
日本的目標不僅僅限于太空競爭。從修改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歷史,到修訂國家戰略、采購進攻性武器,再到調整作戰指揮體系,甚至在核問題上進行危險試探,日本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動作,清晰表明其正試圖掙脫戰后和平體制束縛,朝著重建進攻性戰爭能力的方向狂奔。
2022年末,日本岸田政府正式通過了新版“安保三文件”,歷史性地寫入日本應擁有“對敵基地反擊能力”,并計劃在2027年前將防衛預算提升至GDP的2%。為配合推進這一“宏大議程”,一場針對下一代的“思想動員”隨之展開:前不久,日本防衛省首次向日本小學寄送充斥著“周邊威脅論”的兒童版《防衛白皮書》,其核心目的就是在年輕一代猶如白紙一樣的心靈中,早早地刻下所謂“敵國”“威脅”等烙印,為未來挑起軍事對抗塑造所謂的“國民共識”。
思想的“松綁”,迅速物化為武器庫中的殺人利器。為將“反擊能力”落到實處,日本政府已正式決定從美國采購多達400枚最新型的“戰斧”Block V型巡航導彈。該導彈具備對地和對艦雙重精確打擊能力,是典型的能夠遂行戰略打擊的進攻性武器。與此同時,隨著“出云”號和“加賀”號兩艘驅逐艦完成航母化改造,并成功搭載美制F-35B隱形戰斗機進行起降測試,日本已實質上擁有了一支具備遠征作戰能力的雙航母編隊。這些動作,早已遠遠超出了“專守防衛”的范疇。
更為危險的信號,來自其在核問題上的瘋狂試探。據消息人士7月26日獨家爆料,在去年一場模擬臺海沖突的日美聯合桌面推演中,面對“中方在沖突期間發表暗示使用核武器的言論”這一假想情節,日本自衛隊方面竟多次主動要求美軍以明確的“核威脅”作為回應。這一細節暴露了日本妄圖在地區沖突中主動拱火,利用大國之間的核對抗來混水摸魚,趁亂謀取自身戰略利益的賭徒心態。
將這一系列事實聯系起來,人們不僅能看清其中日本軍國主義幽靈蠢蠢欲動的身影,更能看到一只綏靖、縱容的幕后黑手。在華盛頓的“印太戰略”中,它需要給日本“松綁”,為日本的軍事冒險“開綠燈”和“賦能”。讓它充當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區最忠誠、最積極的“代理人”。日本也主動扮演美國的“馬前卒”“急先鋒”,想通過在沖突第一線表現出無可替代的價值“陣前立功”,以此換取與華盛頓討價還價的終極籌碼,最終實現從軍事附庸到所謂“正常國家”乃至“平等盟友”的地位躍升。
在這場美日勾心斗角的危險交易中,世界的和平穩定、人類的和平發展成了它們謀取一己私利的賭注籌碼。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世人更應銘記歷史教訓,深刻反思戰爭創痛,警惕霸權主義、軍國主義挑動軍事沖突甚至核戰爭的邪惡企圖,并與之進行堅決的斗爭,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文字:王瑞璟
漫畫創意:王粲
漫畫制作: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