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某旅探索夜戰夜訓新招法——
鍛造能打善戰的“夜老虎”
■劉 智 鄭重語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廖曉彬
月朗星稀,一場夜間紅藍對抗訓練在陸軍某旅展開。
“戰斗”打響后,該旅三營二級上士蔡世旺操控無人機飛抵藍方前沿陣地上空。借助裝備的紅外熱成像功能和高清夜視鏡頭,他迅速收集藍方兵力部署、工事構筑等情報信息,并實時傳輸至指揮所。
“發現藍方前沿障礙薄弱點!”指揮所內,該營李參謀緊盯數據終端,判明戰場態勢后,果斷下達指令。隨著數輛無人車組成的破障分隊突破“敵”火力網,藍方前沿障礙被撕開了一道缺口,排長巢偉隆帶領突擊分隊直插“敵”防御要點。
“‘戰斗’之所以進展順利,得益于部隊夜戰能力的提升。”該營王營長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旅隊深刻總結夜戰特點規律,圍繞提升夜戰能力苦練精訓,幫助大家熟練掌握新型夜戰裝備。
“信息化智能化戰場,夜戰的形式和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既要重視戰術也要重視技術,深入研究掌握裝備性能特點,鍛造能打善戰的‘夜老虎’。”該旅領導介紹,此前組織的一場夜間實戰化訓練,暴露出官兵對智能探測、無人打擊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為此,他們指定三營擔負夜戰夜訓試點任務,以點帶面提升部隊夜戰能力。
受領任務后,王營長帶頭學習人工智能、視覺感知、信息網絡等前沿技術,與官兵一起研究新型夜戰裝備,在夜訓中熟悉掌握新裝備操作方法。為提升夜間訓練質效,該營打破專業和建制壁壘,科學制訂訓練計劃,集中統籌裝備場地,并從各連遴選骨干輪流擔任新裝備教練員。
為有效解決夜間觀察障礙難、運動接近協同難等問題,他們將夜間實彈射擊、夜間車輛駕駛、夜間偵察定位等課目分解成若干訓練模塊,組織官兵逐環節突破、分階段考核。此外,他們還指定所屬某連擔任藍方,常態組織夜間紅藍對抗訓練,倒逼官兵練強夜間作戰技能。
夜色漸深,對抗進入白熱化。官兵通過無人機發現,“敵”正向堅固據點收縮,巢偉隆立即下令:“一組左翼包抄,二組右側突進,狙擊組搶占制高點!”
無人車一馬當先,突入“敵”陣地實施偵察打擊;無人機實時回傳戰場態勢信息,引導后方火力對“敵”打擊……有人與無人作戰力量協同配合,官兵成功奪占藍方陣地。
訓練結束,指揮帳篷里燈火通明。各級指揮員圍坐在一起,詳細分析每個階段、每個環節暴露的問題:假目標識別不夠精準、隱蔽接敵戰術不夠熟練……經過熱烈討論,他們梳理出提升夜戰能力清單,區分裝備校準、戰法優化、人員強化3個方面,制訂針對性改進措施。
該旅領導介紹,下一步,他們將根據三營試點經驗,繼續推進戰術戰法研究運用,不斷錘煉提升夜戰夜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