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錯之舉”激發“創新之力”
■王平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曹壯
該營戰士正在研究裝備部件內部電路。 李 偉攝
山野密林間,第81集團軍某旅某營七連裝甲步兵班正在進行實戰背景下作戰能力考核。
考核中,該班亮出“秘密武器”——一套“地面突擊裝備空中監視系統”。無人機猶如戰場“天眼”,幫助他們準確掌握戰場態勢。預警偵察、煙幕遮蔽、戰場喊話……他們的一連串操作有條不紊,令考核組耳目一新。
“真沒想到,旅里能讓我們用自己琢磨出來的戰法參加考核!”考核結束,該班班長王海亭拿著成績單,感慨道,“這套系統是官兵自主研發的,第一次用于實戰,就收獲了成功。”
成功背后,是一次“允許失敗”的探索。
去年底,該連下士董俊偶然萌生一個想法:將無人機畫面實時同步到戰車內,讓載員掌握戰場態勢。然而這個想法剛冒頭就被他自己壓了下去:對智能化裝備存在知識空白和技能盲區,折騰半天萬一沒搞成咋辦?
轉機出現在幾個月前。一次閑聊,董俊和連隊宋連長提及此事。沒想到,宋連長聽后眼睛一亮,鼓勵他大膽嘗試,還承諾會提供全面支持。
連長的信任,讓董俊渾身充滿干勁。但真正開始研究后發現,技術難關接踵而至:信號不穩、型號沖突、缺少操作手……沒過幾天,他打起了“退堂鼓”:“連長,這不是修修補補的小革新,就算把全營的技術骨干都請來,也未必能啃動,要不別大動干戈了。”
雖然困難重重,宋連長卻不想就此放棄:既然連隊技術力量有限,那就向外尋求幫助。于是,他把董俊的想法帶到了營黨委議戰議訓會上。
與會者意見不一。有人說,如果失敗了,既耗時間又費精力,不值得。還有人說,需要改動的地方較多,風險太大……
“有多少創新能未卜先知?總怕摔跤,怎么邁出第一步?比起結果,勇于探索的過程同樣可貴。”質疑聲中,營黨委副書記主動發言亮明觀點。他列舉近年的所見所聞,語帶遺憾地說:“以前,營里官兵有不少類似的‘奇思妙想’,但因怕失敗、怕出錯、怕追責,還沒開始嘗試就不了了之。”
“過度在意成敗,是束縛官兵創新活力釋放的枷鎖!”討論逐漸升溫,營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面向未來戰場的信息化智能化轉型迫在眉睫,跨越練兵場通向真實戰場的鴻溝,關鍵在于破除思想藩籬,營造敢闖敢試的氛圍,鼓勵官兵圍繞制約戰斗力提升的瓶頸問題大膽創新探索。
這次會議還決定,以七連為試點單位,推動裝備技術革新和戰法訓法創新,興起科技練兵熱潮。為此,營里牽頭成立專項小組,在全營范圍遴選專業人才,組建攻關團隊。
營黨委明確,針對戰法訓法的創新,不設時限,不定硬性指標,更為關鍵的是“允許失敗”“包容失敗”。除此之外,他們還承諾,將結合任務實際為創新成果搭建實踐檢驗平臺,經證實確實管用好用的將得到推廣,暫時未達到預期的則繼續調整改進。
吃了營黨委的這顆“定心丸”,官兵創新熱情高漲。從設想安裝載員艙顯示器,到實現駕駛員、車長、載員“聯屏”共享;從具有單一喊話功能的小裝置,到集偵察、打擊、喊話、掩護、破障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系統……歷經3個月,董俊最初的想法,在團隊協作、集智攻關中不斷調整完善,“地面突擊裝備空中監視系統”逐漸開發完成。
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期間,他們經歷了很多次失敗與挫折:設備故障、信號中斷、系統短路……董俊說,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營領導沒有批評指責,而是客觀分析原因,并提供指導幫助。
“有組織撐腰和托底,我們還有啥顧慮?”攻關團隊愈挫愈勇,克服諸多困難,收獲創新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新戰法。
這次考核前,一道選擇題擺在該營面前:使用新戰法,還是延續舊方案?他們將想法上報,旅作訓部門的答復迅速而堅定:“使用新戰法!”這份信任和支持,換來了考核場上的驚喜。
“對基層創新來說,允許失敗也是一種激勵!”該旅參謀長深有感觸地說,“信息化智能化戰場呼喚新型高素質指戰員。我們必須充分激發官兵創新活力,錘煉‘智’勝戰場的本領。”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該旅在上級支持下,一座創新科技工作站加速建設,一批圍繞提高作戰能力的科研課題接連立項,一群思維活躍的基層“創客”脫穎而出……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正在成為大家的共識。在此過程中,該旅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區分不同情形,科學確立免責和追責界限。為了提升創新質效,讓官兵少走彎路,他們在糾錯方面加大力度,聘請軍地專家跟進指導、及時糾偏。
“容錯之舉”激發“創新之力”。隨著官兵的“金點子”不斷結出“金果子”,該旅的戰斗力建設不斷注入新動能。據了解,又有多個由該旅官兵自主革新的智能化裝置,目前已通過驗收,即將亮相演訓場。
短 評
允許失敗也是一種激勵
■周磊
讀罷第81集團軍某旅鼓勵和支持官兵創新創造的故事,有一句話令筆者印象深刻:“對基層創新來說,允許失敗也是一種激勵。”
基層官兵是強軍實踐的主體,最了解武器裝備,最清楚訓練的難點堵點在哪里,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持續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必然能為戰斗力建設注入無窮動能。
反觀個別單位,創新活力不足,也拿不出像樣的成果,究其根源,并非人才匱乏,而是“怕失敗、怕出錯、怕追責”的思想顧慮和隱形壓力,使許多寶貴的“金點子”湮滅于萌芽。
強軍興軍的偉力深深根植于廣大官兵之中。任何一項創新,必然伴隨未知甚至風險,其過程往往充滿曲折和反復。如果因害怕失敗而拒絕開始,那么成功就會變得遙不可及。讓基層官兵在試錯糾錯中學習成長,在探索試驗中向上攀登,暫不論最后結果如何,對他們而言,思維視野的拓展、能力素質的提升、使命責任的強化,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而基層官兵恰恰能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各級應像該旅一樣,營造容錯氛圍、厚植包容土壤,給予官兵充分的信任,以積極的態度看待挫折失敗,主動為研訓謀戰的探索者撐腰鼓勁,為基層創新搭臺子、卸包袱、化風險。只有這樣,座座軍營才會充滿活力,廣大官兵才會擔當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