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配方奶粉是寶寶重要的營養來源,其沖調方式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寶寶消化系統健康與生長發育。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兒科醫學部在門診中接診過兩起典型案例:
一名8個月大的寶寶,因奶奶每次沖奶額外多加2勺以“補充營養”,持續出現嘔吐、腹脹,最終確診結腸壞死需緊急手術;另一名10個月大寶寶,家長長期用剛燒開的沸水沖奶,導致其體重增長緩慢,檢測發現維生素B族、維生素C攝入量僅達標準值60%,確診營養吸收障礙。這兩起案例提示,沖調奶粉絕非“簡單溶解”,需遵循科學規范,避開常見誤區。
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兒科醫學部護士正在給寶寶喂養配方奶粉。醫院供圖
沖調時“先加奶粉后加水”是最普遍的誤區,部分家長認為此方式能加速溶解,實則會導致奶液濃度超標。嬰幼兒腎臟尚未發育成熟,水量不足會使奶粉中蛋白質、礦物質密度過高,既增加腸胃消化負擔引發便秘、腹脹,又加重腎臟代謝壓力,長期可能造成腎損傷。正確操作應先在奶瓶中加入符合溫度要求的飲用水,再按比例加奶粉,比如沖調150毫升奶液時,先加150毫升水,再按1平勺配30毫升水的比例加入5平勺奶粉,這樣能精準控制奶液總量,確保濃度契合寶寶消化能力。
水溫控制同樣關鍵,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奶粉營養與寶寶健康。建議使用恒溫調奶器,將水溫穩定在40-50℃(具體可參考奶粉說明書,部分特殊配方奶粉要求37℃),該溫度既能保證奶粉完全溶解,又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
各品牌、各段數奶粉都有明確的粉水配比(常見1平勺配30毫升或50毫升水),標注在奶粉包裝上,不可隨意增減。沖調時需用奶粉自帶勺子,取粉后用干凈刀背刮平勺面,確保每勺為“平勺”,避免濃度偏差。
嬰幼兒腸胃黏膜嬌嫩,沖奶器具清潔不徹底易引發感染。家長沖奶前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雙手,搓揉不少于20秒;奶瓶、奶嘴、奶粉勺每次使用后,需用專用奶瓶刷(含奶嘴刷)清洗內壁與縫隙,去除殘留奶漬;清洗后用沸水煮沸消毒10-15分鐘,或用紫外線、蒸汽消毒器消毒,晾干后存放在潔凈密封容器中。尤其要注意奶粉勺衛生,別直接放入奶粉罐,建議單獨存于干凈保鮮盒,每次用后及時消毒,防止污染整罐奶粉。(作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兒科醫學部王孟霞 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