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交替,氣溫下降、空氣干燥,老年人群因身體機能衰退,體溫調節、血管彈性、呼吸道防御等能力減弱,心梗、腦梗、呼吸道疾病及跌倒風險顯著升高,成為健康管理的關鍵“窗口期”。基于“秋收冬藏”的養生理念,結合老年人生理特點,從衣、食、住、行、防病保健五方面制定實用健康攻略,助力老年人安全過冬。
穿衣上要做到分層保暖、防滑安全,建議采用“洋蔥式穿衣法”:內層選透氣吸汗的棉質衣物,中層以羊毛衫、抓絨衣保暖,外層搭配防風防水外套,便于根據室內外溫差靈活增減,同時重點保護頭部、頸部、背部、腰部及腳踝,尤其足部需穿厚襪與防滑保暖鞋,避免“寒從腳起”。防滑與安全是核心,要選擇鞋底深紋、防滑性能好的鞋子,雨雪天氣非必要不外出;居家時浴室鋪設防滑墊、安裝扶手,清除通道雜物,外套優先選亮色或帶反光條款式,提升昏暗環境可見度,降低意外風險。
飲食方面需堅持溫和進補、均衡營養,以溫補為主,忌燥忌膩,避免大量食用鹿茸、人參等燥熱食材及肥膩火鍋,優先選擇山藥、蓮子、芡實等溫和食材,推薦“秋補三色法”:“白”(銀耳、百合、梨)潤肺緩解秋燥,“紅”(紅棗、枸杞、牛肉)養心護血管,“綠”(菠菜、西蘭花、菌菇)助消化、防便秘。同時要強化關鍵營養素攝入,保證雞蛋、牛奶、魚蝦等優質蛋白攝入以維持肌肉量與免疫力,每日主動飲水1500-2000ml,以溫開水、淡茶水、湯羹為宜,少喝濃茶咖啡,日照減少時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D保護骨骼健康。飲食細節也不能忽視,每餐七八分飽以減輕胃腸負擔,每日鹽攝入不超過5g,少用腌制、熏制食品,輔助控制血壓。
居住環境需打造舒適空間、防范隱患,室內溫度保持18-22℃,使用暖氣、空調時避免直吹人體,搭配加濕器(定期清潔)將濕度維持在40%-60%,預防“暖氣病”;每天中午暖和時段開窗通風2-3次,每次15-30分鐘,降低呼吸道疾病傳播風險。居家隱患要及時清除,保證走廊、衛生間照明充足,常用物品放在易取處;浴室、馬桶旁安裝牢固扶手,地毯邊緣固定防止絆倒;使用煤爐、燃氣取暖時務必通風,電熱毯睡前預熱、入睡關閉,遠離易燃物。
出行需注意擇時外出、適度活動,避免清晨極冷、夜晚或雨雪天氣外出,優先選擇上午9-10點、下午3-4點陽光充足時段,外出時穿戴暖和,雨雪天穿防滑鞋、使用手杖,走路放慢速度、減小步幅。同時要堅持適度運動,天氣晴好時進行散步、太極拳等戶外活動,每次30分鐘左右,以微微出汗為宜;惡劣天氣可在室內做廣播操、拉伸訓練,還要抓住晴好天氣,每天10點至15點讓面部、手臂接受15-30分鐘日曬,促進維生素D合成。
防病保健要秉持預防為先、科學管理的原則,積極接種疫苗,每年秋季接種流感疫苗,必要時接種肺炎球菌疫苗,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規律服藥,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切勿自行調整藥物,按時復診。要密切關注身體信號,出現持續咳嗽、胸悶、頭暈、肢體麻木、跌倒等情況,立即就醫。此外,還需做好身心調節,多與家人朋友交流,培養書法、養花等興趣愛好;保證充足睡眠,遵循“早睡晚起”規律,晨起踐行“三個半分鐘”(躺半分鐘、坐半分鐘、站半分鐘),預防體位性低血壓。
秋冬養生重在“藏”與“防”,老年人群通過科學調整生活習慣,可有效降低健康風險,為平安過冬筑牢防線,安享秋冬歲月。
(作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干部診療科 姜濤 史文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