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訓練,考核組設置了“加時賽”
■盧晨昊 游永昊
秋日,渤海灣畔,海軍某大隊組織一場實戰背景下的應急油料保障訓練。
“遭‘敵’機空襲,裝備運輸車受損。”車隊剛駛出營區,特情突至。面對突發情況,指揮員迅速研判態勢,果斷申請調用其他車輛,并指揮車隊繼續向目標地域前進。
一路特情不斷。經過一天的緊張訓練,天色漸暗,車隊駛回營區,官兵有條不紊拆卸裝備,準備入庫。
“軍港碼頭遭‘敵’導彈襲擊,立即前出開設加油場地,實施岸灘無碼頭油料補給……”突然又傳來的特情通報,打了官兵一個措手不及。值班員立即吹響集合哨,指揮員組織官兵將裝備重新裝車,迅速前出展開油料補給作業。
面對意料之外的情況,官兵因準備不足顯得有些忙亂:此前管線撤收拆卸時造成的一處破損未及時處置,面對突發情況只能先進行管線更換;負責連接管線的沖鋒舟因油料不足未能按時前出,只能留在原地等待油料補充……最終,任務完成超出規定時限,被考核組判定“不合格”。
“沒想到考核組會臨機出題”“特情設置超出訓練計劃”……面對考核結果,參考官兵議論紛紛。
“真實的戰場環境只會更復雜,實戰化訓練不能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必須保持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戰備狀態。”考核組劉參謀的一番話,讓原本感到有些“委屈”的官兵低下了頭。
該大隊領導介紹,前期,機關在深入基層調研時發現,有的單位訓練結束后未能及時檢修裝備,有的單位存在落實戰備要求泛化等問題,影響了練兵備戰質效。此次訓練展開前,針對前期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考核組特意設置了一場“加時賽”,既是對基層單位管裝用裝的一次檢驗,也是對官兵處置特情能力的一場考驗。
訓練結束后,該大隊圍繞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檢討式復盤總結,組織各級指揮員展開“頭腦風暴”,從思想深處破除慣性思維,錘煉部隊應急處置、快速反應和連續作戰能力。
“‘槍響之前’先打贏‘頭腦里的戰爭’,才能贏得未來戰場主動權。”走出講評室,該大隊一名干部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