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王韻 發布:2025-09-12 07:49:29
戰利品:偉大勝利的“見證者”
■劉 含 蘇 健
9月5日,位于北京豐臺盧溝橋旁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人流如織。
作為一座全面介紹抗日戰爭歷程的大型紀念館,這里收存著大量史料和文物。一張張珍貴的照片、一段段難得的視頻、一份份泛黃的報紙、一件件繳獲的戰利品……讓人們得以直觀地感受那段烽火歲月,理解中華民族承受的苦難,了解抗日軍民進行的偉大抗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的“醒獅”雕塑。
八路軍繳獲的日軍九四式山炮。
講解員為游客講述黨領導抗日戰爭的歷史。
走近這些史料和文物,尤其是一件件戰利品,人們也有了深刻理解那段厚重歷史的一個新角度。
戰利品是勝利的另一個代名詞
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序廳,內部空間很大。對面,是一座極具震撼力的群雕——《銅墻鐵壁》。群雕的主色調是黃土的顏色,黃里泛著點點金光,寓意著中國軍民在我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共同抗日并最終取得偉大勝利。
“這座群雕為紀念館奠定了勝利的基調,而分布在紀念館里各處的戰利品及有關照片,則是一個個勝利的音符。”一名講解員告訴筆者,“戰利品是勝利的另一個代名詞。”
在“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協力合作粉碎日軍速戰速決圖謀”單元,展出了不少八路軍、新四軍殲敵并繳獲戰利品的圖片。其中,既有1938年3月第115師在山西午城、井溝地區伏擊殲敵1000余人時繳獲的汽車,9月在汾(陽)離(石)公路伏擊日軍殲敵1200余人時繳獲的日軍“出征旗”等,也有同年4月第129師主力及第115師689團等部粉碎日軍對根據地的9路圍攻、殲敵4000余人時繳獲的迫擊炮、機槍等戰利品,還有1938年6月,新四軍先遣支隊在江蘇鎮江、句容之間的韋崗伏擊日軍時獲得的部分戰利品。
在“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單元,重點展示了百團大戰的有關內容。頭頂的屏幕上,不斷變換著這場戰役的相關場景與統計數字。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繳獲的日軍武器裝備實物,與一張張繳獲日軍重武器的照片呈現在人們面前。這些照片中,有抗日根據地軍民站在繳獲的日軍武器旁,臉上洋溢著喜悅與自豪。
講解員告訴人們,戰利品是熱血與英勇澆灌的榮耀之花。當年,有不少戰利品被巡回展出,粉碎日軍不可戰勝的謊言,鼓舞軍心士氣,凝聚全民族抗戰的強大力量。“1938年臺兒莊大捷后,中國軍隊繳獲的日軍坦克、裝甲車等重型裝備也曾在武漢、長沙等城市公開巡展。特別是在武漢巡展期間,參觀人群綿延數里,有的群眾甚至從百里外專程趕來,就為一睹中國軍隊的戰利品。”
隨著筆者腳步的前行,更多的戰利品出現在眼前。這些繳獲中,有日軍的軍刀、槍刺、多用途木桿、撞針盒、槍油盒等,但最多的則是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和擲彈筒等。
“這些繳獲的武器裝備,大都會被投入新一輪的作戰之中,成為抗日軍民奪取新勝利的利器。”講解員指著墻上的一張老照片介紹說。照片中,幾名中國士兵正在操作一門繳獲自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炮身的日軍徽標還沒來得及抹去。
聯想到我軍的抗戰史,眾多戰例也印證著這一事實。八路軍第120師359旅719團1營教導員彭清云,遠距離擊中日軍第2旅團旅團長常岡寬治,用的就是三八大蓋。1942年5月14日,八路軍第120師358旅716團伏擊日軍第69師團85大隊和偽軍共700多人,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并將其全殲,其中就有以前繳獲的歪把子機槍的功勞。1944年10月,新四軍第16旅48團攻打白魚埠據點,偽軍仗著堅固防御工事拒不投降,新四軍拉出了一門以前從日偽軍手中奪得的九二式步兵炮,嚇得偽軍不戰而降。
面對一件件戰利品,趁著休假來北京的武警某部干部張廣超感慨地說:“正是這一件又一件戰利品背后的勝利,累積成全民族抗戰的最后勝利。我們不應該忘記先輩們的付出。這些戰利品也提醒我們,任何時候,為了國家和民族,都要勇于奮斗,敢于勝利。”
每一次繳獲的背后都有付出與犧牲
在一層展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單元,展館還原了東北抗日聯軍當時作戰環境的一個場景。白樺樹林立,白雪皚皚,襯托得密營里的窩棚顯得更加低矮。這一場景旁,陳列著一組武器,大刀、長劍、九節鞭,還有一挺歪把子機槍。再下面,是一排說明文字:東北抗日聯軍使用的武器。
“眼前的一幕令人動容。”一個戴眼鏡的游客對身旁的同事說,“下面這挺機槍顯然是繳獲日軍的。用那么簡陋的武器打擊日軍并繳獲敵人的武器,不用多想就知道有多不容易。”
每一次繳獲的背后都有付出與犧牲,都浸染著英雄的鮮血和汗水。
在“全民族抗戰爆發,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單元,一處展柜中展示著一個不起眼的小物件,下面的說明文字是:長城抗戰時第29軍繳獲的日軍炮兵使用的隱顯燈座。物件雖小,背后卻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戰斗故事。
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中國軍隊第29軍派出500人的大刀隊,經過慘烈戰斗,斃傷日軍數百人,繳獲的戰利品中就有這個燈座。《長城血戰記》一文記錄了當時的情形——“日軍連日以步、炮、空及鋼甲車聯合向我喜峰口宋部陣地大舉進襲。宋部大刀隊初伏壕不動,敵人不察深入,大刀隊突起砍殺,激戰三晝夜,雙方層層包圍,此時敵人機炮均失效用。”面對飛機、大炮、裝甲車,500人挺身而出,殊死拼殺,最后生還者只剩下30余人,這種殞身不恤的愛國情懷氣壯山河。
正面戰場上的戰斗激烈,我黨領導的敵后武裝戰斗情形同樣如此。從1942年起,敵后戰場的日寇更加窮兇極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軍民堅持抗戰抗擊侵華日軍主力”單元,很多繳獲品下面的附注有所改變。或者是“華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繳獲的日軍裝備”,或者是“八路軍繳獲的日軍九二式步兵炮”,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沒有具體的繳獲地址、人員和戰斗名稱。“也許是戰斗太密集和激烈了,根本來不及登記統計這些。”一名游客對同伴說。
參觀的過程是還原歷史的過程,也是靈魂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的過程。一件件戰利品,讓我們對當年先輩的犧牲付出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這是一件有點特殊的戰利品——一張日軍繪制的小比例尺地圖,上有周恩來同志手書的“平型關戰斗勝利品”字樣。地圖上,“徒小徑”“馱馬道”“輕車道”等標注得清清楚楚,“徒涉可能河川”“徒涉不能河川”也標注了出來。由此可見日寇的蓄謀已久與狼子野心,由此也可推測出我軍在平型關戰役之艱苦。回望歷史,大捷之下,有一處細節易為人忽視——這場伏擊戰中,我軍斃傷敵千余,而自身傷亡600余人。這個代價不可謂不高。
抗日戰場上,不少勝利都是我軍以弱打強的結果。1940年的關家垴戰斗,八路軍385旅與日軍展開激烈交鋒。為奪取日軍陣地,戰士們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沖鋒。戰斗結束后,雖然繳獲了一些武器,但我軍的傷亡數字令人揪心。1941年秋,冀中軍區一個連隊在伏擊日軍運輸隊時,為繳獲一輛裝滿彈藥的卡車,全連130人中傷亡達87人。
展廳中的一張圖片,將人們的視線拉向黃土嶺戰斗。熟悉那段歷史的人知道,為了這場戰斗的勝利,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等,進行了詳細的謀劃,才決定采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策略,不僅創中國抗戰擊斃日軍高級將領之先例,還斃傷敵1500余名,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沉重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斗志。
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有兩種“對比”格外令人感慨。
一種“對比”發生在參觀者的“眼中”。人民武裝“小米加步槍”對陣日軍“飛機加大炮”,人民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終擊敗了武裝到牙齒的敵人。
一種“對比”發生在參觀者的“口中”。昔日抗日戰場上的簡陋兵器和剛剛過去的勝利日閱兵場上的先進裝備,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殲-20、殲-35、運-20等戰機飛過天安門廣場,搭載各型洲際導彈的車輛駛過長安街等場景,讓大家倍感驕傲和自豪。
正在休假的某部干部劉立良和家人來北京旅游。9月3日這天,他們沒有像平常那樣外出,而是在賓館里觀看大閱兵。9月5日來到紀念館,他看著眼前老一輩們使用過的武器,看著繳獲敵人的相對先進的裝備,感慨油然而生:“作為一名軍人,當一排排戰車如鐵流滾滾駛過長安街,當一架架戰機以傲人之姿飛過天安門廣場,我特別想對革命前輩說:夢已圓,這盛世如您所愿。”
站在“百團大戰”單元的一處展柜前,來自火箭軍某部的士官劉漢林心生感嘆:“老一輩用簡陋落后的武器裝備打敗了日軍,現在我們有了很多先進武器,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敵人,我們都有打贏的信心和決心。”
雖然沒有穿軍裝,但筆者還是一眼就看出沈萬騰是名軍人。沈萬騰是陸軍某部的一名戰士。在一幅老照片前,他站了很長時間。這張照片中,時任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站在一架被我軍擊落的日軍戰機殘骸下,威武非凡。
“這架飛機是我們前身部隊的一名英雄用機槍擊落的。”沈萬騰告訴筆者,“老一輩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建立了不朽功勛,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我們要做的就是繼承他們的遺志,弘揚他們的精神,練強打勝仗的本領,在關鍵時刻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因為有我黨的正確領導,有抗日軍民的全力以赴、以身報國,中華民族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民族解放和獨立。”來自“黃土嶺功臣炮連”的干部王逸臻與筆者交談時說,“今天,也正是因為黨的正確領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才實現了新的跨越。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強軍步伐才會越邁越大,人民軍隊才會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紀念館中,有一幅關于劉老莊連的油畫。來自四川達州的29歲青年劉毅在畫前站了許久。前段時間,劉毅剛觀看過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節目《永遠的番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當‘莫欺我中華無肝膽,母親膝下百萬兵’那句話從演員口中吶喊出來時,我淚流滿面。”劉毅說,“我突然感到,自己也是這個母親無數兒子中的一個。”
少年強則國強。雖然已經開學,來這里參觀的學生仍然不少。他們大都是附近學校的學生。筆者發現原本活潑的他們在聽講解時,一下子安靜下來。他們的眼睛緊緊盯著展品,唯恐落下一個細節。
在展廳的游客留言處,筆者翻開了一本留言冊。11歲的李牧哲的留言映入眼簾:“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不讓這樣的歷史重演!”
當一批批青年佩戴著黨員徽章、團員徽章不斷走進紀念館,在英烈廳為先烈們一一獻花和鞠躬時,筆者感受到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情感的沖擊力。
在序廳的另一側,有一行用漢英雙語寫著的鮮紅大字: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字的下面是一組圖案,前景是巍巍太行,遠景是滾滾黃河,右手一側,一座寶塔直指天際。
圖為任 鑫、郭澤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