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李佳琦 發布:2025-09-07 08:12:45
秋風起 防秋燥
■查青山 谷凌云
白露至,秋意濃。秋季晝夜溫差加大、空氣濕度下降,氣候偏于干燥。中醫上把秋季的燥稱為“燥邪”。燥邪侵犯人體,易損傷津液,使人出現各種干燥、澀滯的癥狀,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膚干澀甚至皸裂、毛發沒有光澤等。因此,秋季要注意養陰潤燥。
秋燥可分為溫燥和涼燥兩種。溫燥多發生在初秋(立秋至秋分),帶著夏末余熱,一般會讓人出現喉嚨痛、痰黃稠等“上火”癥狀。涼燥多在深秋(秋分后)出現,帶著寒氣,主要癥狀表現類似風寒感冒,如怕冷、發熱、鼻塞、口干、咽干等。比如,同樣是咳嗽,溫燥咳起來感覺喉嚨在冒火,涼燥咳起來像有冷風往肺里灌。溫燥和涼燥應區別對待,比如調理溫燥時可以喝梨湯,調理涼燥時可以喝姜棗茶。
秋燥對身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呼吸系統,包括肺和呼吸道。中醫認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秋季燥氣侵入人體后易傷肺,進而使人出現咽喉干癢、干咳少痰等癥狀。若燥邪侵襲加劇,癥狀會進一步加重,甚至可能誘發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鼻子作為呼吸道的首要門戶,也容易被秋燥影響。秋季氣候干燥,鼻黏膜水分大量流失,導致鼻腔對外界病原體的抵御能力減弱,從而使人更容易患上鼻炎。尤其是過敏性鼻炎患者,入秋后鼻炎癥狀會更加明顯。而且,干燥的環境還會使鼻內血管變得脆弱,容易引發流鼻血的情況。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若肺氣充足、津液布散正常,皮膚則柔韌光滑;反之,肺氣虧虛或津液耗傷,皮毛失養,易出現干燥、敏感等問題。因此,秋燥也會影響皮膚狀態,使皮膚變得粗糙、干燥,甚至脫屑。
應對秋燥不用慌,生活里處處是“潤燥密碼”。中醫倡導用“朝鹽晚蜜”的方法潤燥防病,即晨起喝1杯加少許鹽(約0.5克)的溫水,晚上喝杯蜂蜜水(用40℃以下溫水沖)。此外,有的食物像“天然加濕器”,有助于滋陰潤燥,在秋季可適當多吃:梨生吃能清熱,熟吃能潤肺(冰糖燉梨對溫燥咳嗽有較好療效);銀耳泡發后煮羹可以補充水分;百合和蓮子一起煮粥,既能潤燥又能安神助眠;蓮藕生吃涼血生津,熟吃健脾潤肺,非常適合秋天食用。
應對秋燥不僅可以依靠飲食調理,還可以通過穴位點按和中藥泡腳的方法來緩解燥氣。秋天經常按揉迎香穴、合谷穴、太溪穴和魚際穴,可以起到養陰、清肺、潤燥的作用,從而緩解秋燥引發的鼻腔干燥、口干舌燥等不適。睡前用溫熱水泡腳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有條件的還可在睡前用艾葉30g、生姜5片煮水泡腳,水溫40℃左右,泡15~20分鐘,可促進氣血循環,間接滋養肺陰。日常生活中,戰友們還要注意細節,如盡量將室內濕度保持在40%~60%;洗澡水溫控制在37℃左右,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也有助于緩解秋燥帶來的不良影響。
中醫強調“天人相應”,是指要順應季節調整生活起居,使其符合自然規律,有助于保證身體健康。建議戰友們秋季注意防寒潤燥,避免疾病發生。最后送戰友們一段潤燥的小口訣:朝鹽水,晚蜜湯,梨粥百合潤五臟;少辛辣,多喝湯,太溪合谷常按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