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李佳琦 發布:2025-09-07 07:29:02
舍家紓國難
■田廣學
我的家鄉黑龍江巴彥縣是一塊紅色沃土,曾涌現出很多抗日英烈和可歌可泣的抗戰英雄故事,其中有一段流傳至今、讓家鄉人民引以為傲的“平洋傳奇”。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縣委宣傳部工作期間,來到這個傳奇的發生地——張家油坊屯。當我面對英雄張甲洲故居幾間陳舊的茅草屋時,不敢想象如此偏僻的山溝里,竟能走出一位叱咤風云的抗日將領來。敬畏之情促使我輾轉聯系到英雄的女兒張亞勤和外甥孟祥臣,聽他們回顧了這個家庭舍家紓國難的悲壯經歷。
1932年5月,東北黑土地乍暖還寒。張家油坊屯人聲嘈雜,熙熙攘攘,是屯里大戶老張家在北平念書的大兒子張甲洲回家結婚來了。讓村民們困惑的是,張甲洲已娶妻生子,這咋又……
采訪中,我問孟祥臣,鄉親們對他舅舅“再婚”的疑問。孟祥臣說,外公家在屯里口碑好,仗義為人、好善樂施。因此,鄉親們知道這次舅舅回家“再婚”,肯定事出有因,所以只是心里犯嘀咕,對外沒有一個人亂說。
果然,張甲洲是用假結婚掩人耳目。“再婚”第四天凌晨,在屯里的一口老井前,突然歡聲雷動,紅旗舞動。由張甲洲任總指揮、共有200多名抗日志士組成的巴彥抗日游擊隊,正式宣布成立了。
張亞勤對爸爸那次“再婚”,如數家珍。那年她剛滿8歲,爸爸回來了,她又歡喜又害怕。讓她歡喜的是,從她懂事起,就沒抓住過爸爸幾回影兒,每回問媽媽,媽媽都說爸爸在外面掙錢。這次,她可把爸爸盼回來了。讓她害怕的是,奶奶常念叨,爸爸是個不愿著家的人。他這次回來,還會不會再離開?她甚至還有點怨恨爸爸,從沒見爸爸給她買過什么吃的,哪怕是一塊糖呢!爸爸就拿回過一個鐵盒子,里面裝的是字塊,讓她讀書認字。
張甲洲,字平洋,1907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巴彥縣張家油坊屯。自幼聰穎的他,16歲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省立齊齊哈爾第一中學。因反對軍閥混戰,組織同學示威游行,他被學校開除。他又考入沈陽文華中學,眼見民族危難,組織游行示威活動,再次被開除。隨后,他考入齊齊哈爾甲種工業學校,當選為黑龍江省學生會會長,因發動學生反對日軍暴行遭到逮捕,被營救后南下北平。1928年,他考入北大;1930年投身學生運動,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一次營救學生中被捕,并在獄中結識了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馮仲云。受其影響,出獄后,按照組織安排,那年9月他從北大退學,又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此后,張甲洲先后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書記、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和北平市委代理書記。
九一八事變后,張甲洲面對東北家鄉淪陷憂心忡忡。1932年春,在中共滿洲省委的安排下,他返回東北。經過秘密聯絡、籌備,以假結婚名義,在張家油坊屯宣告巴彥抗日游擊隊正式成立。
張亞勤記憶最深的是,游擊隊成立沒幾天,張甲洲回到家里對奶奶說:“我們(游擊隊)要走了,你和父親送送我們吧!”奶奶看張甲洲挎著匣子槍,嚇得直打哆嗦。張甲洲又叫人去地里把爺爺找回來。爺爺回來看到家里人面面相覷的樣子,問道:“非走嗎?”張甲洲跪在二老面前,一字一句地回答:“救國難,打鬼子,走!”知子莫若父。爺爺知道自己兒子是啥樣的人,選擇了支持。張甲洲跪完雙親,起身要走,張亞勤抱住張甲洲的大腿淚如雨下、難舍難分。
游擊隊離開張家油坊屯那天,張甲洲與妻子告別。他語重心長地說:“對不住你了,這些年都是你千辛萬苦地照顧家,照顧二老和女兒。游擊隊重任在肩,沒有國,哪有家?我們寧死也不當亡國奴,就要遠行打鬼子去。”張甲洲把張亞勤摟在懷里,最后深情地對妻子說:“我這一走,不知啥時候能回來,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看著妻子默默流淚,張甲洲強忍淚水,對妻子說:“你一定好好帶孩子,如果……你就改嫁吧……”
多年以后,張亞勤回憶當年說:“那天,爸爸遠行抗日,其實就已做好了犧牲準備。爸爸走后,按著他預先的安排,我們散盡家財。爺爺、奶奶、媽媽帶著我遠走他鄉。以后,我們再也沒有爸爸的消息。一家人分離,竟成永別。”
巴彥抗日游擊隊舉旗抗日,隊伍迅速壯大到千人之多。1932年8月,張甲洲聯合其他義勇軍,一舉攻下巴彥縣城、東興縣城,成了白山黑水間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抗日武裝力量。后因需要,張甲洲改稱張進思,受黨的指派,潛入佳木斯富錦一中,以教師身份繼續開展黨的地下活動。在他的影響下,富錦一帶先后有3批學生走上抗日救國道路,不少人后來成為我黨東北抗日的中堅力量。1937年8月28日,張甲洲前往抗聯師部途中遇敵襲擊,不幸犧牲,年僅30歲。
2014年,張甲洲入選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如今,在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和清華大學“清華英烈碑”上,都鐫刻著一個名字——抗日民族英雄張甲洲。
今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和3位戰友來到張甲洲烈士紀念館,再一次瞻仰了英雄傳奇的人生歷程。英雄不惜舍家紓難、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偉大情操和崇高家國情懷,讓我們心里深受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