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李佳琦 發布:2025-09-28 06:34:17
把答卷寫在打贏“新高地”上
——來自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的觀察報告
■王丹宇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王宗怡 記者 金雅蘭
該院學員在訓練中。張 景攝
蒼穹如墨,籠罩大地,遠處偶有飛鳥掠過樹叢,發出窸窣聲。前不久,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一場戰術綜合演練,在夜色中悄然打響。
凌晨4時許,紅方某分群指揮所亮起燈光,學員代清華神情專注,操控裝備向藍方區域隱蔽抵近偵察?!澳繕说赜虺霈F不明雷達信號?!贝迦A回傳信息。
鏡頭拉遠——群山之間,一臺臺電子對抗裝備埋伏在偽裝網下,電磁頻譜監測屏上的瞬息萬變,展示著演練對抗的激烈狀態。
激戰中,天色破曉。蓬勃的朝陽緩緩拉開天幕,似在宣告:每一次電子對抗行動,都是未來戰爭的預演。
強軍號角催人奮進,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將“響鈴交卷”。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必須有世界一流的軍事院校支撐。在大學新質戰斗力布局體系牽引下,該學院直面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帶來的深刻挑戰,用實際行動把答卷寫在科技“新高地”、打贏“新高地”上。
攥指成拳——
挖“深井”,集中力量攻克技術高墻
實驗室內,幾臺“黑箱”嗡鳴作響,裝備屏幕上“流淌”著密密麻麻、紅綠交錯的信號圖譜——那是戰場電磁環境的“脈搏”。
某團隊幾名成員圍在屏幕前,等待最新實驗結果。
在復雜電磁環境下準確識別雷達信號特征,是電磁環境領域的棘手難題之一,也是該團隊接力數年攻關的一項重要課題。
回望來路,幾多艱難,幾多坎坷。團隊兵分多路,從戰訓一線采集海量數據,嘗試構建模型。
“看這里,波形邊緣有個極其細微的‘抖動’。”那次,團隊帶頭人潘教授發現一處信號片段異常,這引起了大家的重視?!八⑷?,傳統算法抓不住。”團隊骨干成員劉副教授提出,如果能穩定提取并量化這種“抖動”,就能為解決目標信號看不清、認不準、判不明的問題打開突破口。
沿著新路徑,該團隊倒排時間表持續攻堅,成功突破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研制出某專項設備,使難題迎刃而解。
在該學院,“集中力量干大事、團隊作戰闖難關”已成為科研新常態。
“過去,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撒大網、捕小魚’的情況,大水漫灌式投入導致資源稀釋,項目與項目間關聯不強,挖‘深井’的勁頭不足,攻堅‘卡脖子’技術時難以有效形成合力。”多年前的一次科研工作會議上,該學院黨委結合調研分析經費投入、項目總數和重大科技突破貢獻率等數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危機。
“搞科研不能撒胡椒面,要收攏五指、攥緊拳頭,集中力量攻克技術高墻,以單點突破帶動全局突圍?!痹搶W院領導帶隊深入各教研單位和戰區部隊走訪,綜合分析學科優勢,篩選出具有戰略意義的科研方向,壓減零散低效的項目投入。
很快,無形的圍墻被推倒,大學、學院兩級相繼制訂多項管理細則,覆蓋項目立項、實施、驗收全鏈條,使科研資源能夠精準投向戰場最需要的地方。來自不同系室的骨干打破建制壁壘,組成目標明確、靈活機動的攻堅團隊,聚焦同一個技術方向展開研究。
“大家心里都憋著一股勁,就要在幾個‘山頭’上扎下根,不見成果不收兵?!痹搶W院某團隊帶頭人時教授說。
緊盯戰場——
還沒畢業,就已經感受到了戰斗氣氛
陸軍某部駐訓場,該學院尹教授正同前些年從學院畢業的學員、排長王長安討論不久前參加戰區演訓的情況。
“如果您遇到類似情況,會怎么處理?”王長安語氣中有困惑,也有期待?!跋韧ㄟ^軟件檢測一下干擾強度……”尹教授沉思良久,從幾個方面提出破題建議。
深入探討中,筆記本化作黑板,駐訓場成為教室。訓練開始的口令,仿佛也變成了下課鈴聲。
這次交流,王長安深受啟發,尹教授也受益匪淺。他翻看著筆記本,默默梳理此次邊關行活動的收獲。
前段時間,該學院領導帶領專家教授團隊,深入駐守西北戈壁、西南密林的一線部隊調研,助力學員扎根戰位,找準建功軍營的發力點,同時追蹤評估育人質效。
同樣步履匆匆的,還有某學科方向帶頭人薛教授和他的團隊。這幾年,他們上高原、下海島,抵達過很多重點哨位,不僅親身感受到指揮體制、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的深刻變化,還在為一線官兵解決實戰難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體系升級。
前不久,該團隊把研究成果運用在畢業綜合演練中。一走進“中軍帳”,學員孫帥齊就驚訝地發現,導演部不再依靠下發文書導調,而是通過戰場動態信息系統,實時推送戰場態勢變化,學員們要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決策行動。
“雷達遭‘敵’干擾!”怎么應對?孫帥齊屏氣凝神,大腦飛速運轉。“判斷干擾種類,實施反干擾!”隨著多種手段協同發力,雷達顯示屏恢復正常,讓孫帥齊稍微松了口氣。他坦言,還沒畢業,就已經感受到了戰斗氣氛。
“跨軍兵種展開聯教聯訓,跨專業跨層次融合編組訓練,能幫助學員更好理解未來聯合作戰中電子對抗力量的地位作用?!毖淌诟嬖V記者,此次畢業綜合演練,團隊花費數月時間,研究增設新域新質課目、對照強敵構設訓練環境和電子目標、適應性改造訓練支撐系統,形成以實戰案例研討、實裝效果演示、實情想定作業、實兵對抗演習為主體的“四實銜接”教學模式,錘煉提升了學員前沿技術應用和戰法訓法創新能力。
“3、2、1,點火!”隨著命令下達,數架無人機的尾焰劃破夜空。操縱無人機編隊的,是在陸軍某旅參加聯教聯訓活動的該院學員?!皬脑盒E囵B到對接戰位,新域新質人才培養的路子越走越實了?!本€上實時目睹這一幕,薛教授和團隊成員露出笑意。
融入體系——
裝備和技戰術有機融合,才能真正強大
滾滾黃沙,鐵甲奔流,戰鷹翱翔。那一年,一場實兵演訓在西北拉開戰幕,該學院朱副教授和團隊攜帶自主研發的某裝備參與演訓任務。
前期測試時,裝備展示出較強的綜合防御能力,得到部隊官兵點贊。然而,裝備隨裝甲車一起出征時,難以適應車載行進的戰場環境,表現不盡如人意。
性能好只是基礎,聯得上、融得進才是目標。針對演練暴露的問題,朱副教授帶領團隊認真反思,迅速調整設備結構、迭代軟件算法,在關鍵時間節點前完成設備升級。
“單兵單裝作戰能力強還不夠,練強協同本領,裝備和技戰術有機融合,才能真正強大?!边@幾年,他們注重將成果納入體系作戰鏈條,在持續不斷訓練、檢驗、磨合中,豐富體系作戰經驗,錘煉體系作戰能力。
這樣的經歷,朱副教授和團隊已有多次。軍隊調整改革以來,網電對抗力量深度融入聯合作戰指揮與力量體系,加速向各維空間、各作戰要素融合滲透。然而此前,由于技術壁壘較高以及傳統作戰模式慣性,網電對抗力量在演訓中的地位一度很是尷尬。
數年前一次演練,該學院專門組建力量參與行動設計、開展演練評估。然而,個別參演部隊對這支力量不夠重視,加之各作戰要素已按“慣例”進行體系協同,最終,電子對抗課目僅作為“加餐”納入“菜譜”。
這樣的經歷深深刺痛著團隊。大家拿出釘釘子的勁頭,扎在演訓一線,奔走于陣地之間,指導解決各類問題,幫助部隊摸清能力底數、推動戰法創新。
幾次演訓后,各部隊對電子對抗融入聯合作戰重要性的認識更加深刻。如今,由該學院牽頭的戰區專項演訓已成為標桿品牌。
每個作戰要素與體系的融合度高不高?體系支援力量用得足不足?對體系效能發揮的貢獻率大不大?有沒有無意間成為體系中的斷裂點和薄弱點……今年受領上級賦予的某學科深化論證任務后,該學院成立專班推進某新興領域專業布局,向新課題發起沖鋒。
“聯合作戰呼喚聯合人才,這張名為‘聯合’的考卷,我們還沒有答完。”該學院一位領導表示。
7月3日上午,迎著燦爛的陽光,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緩緩駛入香港維多利亞港。朱副教授和團隊帶著再度升級的系統,全程參與護航。
航母飛行甲板上,艦載戰斗機威武列陣;香港市民與官兵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碼頭的留言墻上寫滿了對祖國的祝福和對人民軍隊的感謝……眼前的一幕幕,讓朱副教授心潮澎湃。
金秋時節,新學期的號角再度吹響?!靶聲r代氣象萬千,新征程催人奮進!”新學員的誓言,何嘗不是朱副教授的心聲,何嘗不是匯入強軍事業滾滾洪流的每一朵浪花發出的聲音!
誓言回響,新篇已啟。
請掃描二維碼 瀏覽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