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李佳琦 發布:2025-08-06 06:48:11
托舉“雛鷹”向海天
——海軍航空大學某教研室文職人員團隊為戰育人紀事
■彭 程 云 澤 劉玫苑
海軍航空大學某教研室文職人員進行專業研討交流。攝影、制圖:彭 程
盛夏時節,夕陽灑落,海風輕拂。海軍航空大學某教研室教員、文職人員莊麗揉了揉酸脹的太陽穴,指尖在鍵盤上敲下最后一組參數,電腦屏幕上模型的推演仿真數據滾動起來——她和團隊成員正緊鑼密鼓備戰海軍軍事建模競賽。
“把優化方案再推演一遍,確保貼合實戰場景。”大學教授、建模專家司守奎指著動態模擬數據說。該教研室文職人員占比過半,他們在講臺上是理論扎實、學識淵博的教員,在實驗室是思維縝密、善于攻關的科研者,在演訓場是服務備戰、支撐打贏的技術骨干。
戰鼓催征,使命在肩。奮進在強軍征程上,該教研室始終把培塑學員過硬軍政素質、精研實戰所需核心技能、破解戰斗力生成難題作為奮斗目標,托舉“雛鷹”飛出逐夢海天的加速度。
量體裁衣開展進階學習
該教研室主任、文職人員趙文飛的辦公桌上,除了一摞摞教案和學員作業外,還有一本分級教學文件匯編。“教學不能搞‘一鍋煮’,要緊盯學員實際量體裁衣。”趙文飛介紹,他們在大一學員中探索實行某課程免修制度,學滿一定課時的學員通過考核評估后,可申請免修部分課時,將時間精力用于實踐活動。
學員基礎參差不齊,曾是該教研室在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難題——有的學員掌握基礎知識扎實,渴望深入拓展,而有的學員基礎比較薄弱,需要循序漸進。一次調研座談后,教員、文職人員郝樹艷感到,雖然統一的教學節奏有利于整體推進,但也可能導致部分學員“吃不飽”或“吃不了”。
“能不能建立分級教學機制,讓學有余力的學員申請免修部分內容,直接進入進階學習?”一次教研會上,郝樹艷的提議引發大家熱烈討論。“只有因人施策、因材施教,才能讓教育真正入腦入心”“這不僅是教學方法的調整,更是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深化實踐”……大家很快統一想法,著手開展相關工作。
然而,建立免修機制體系并非易事,需要科學的考核評估標準、完善的配套資源。2023年,學院進行教學體系改革,趙文飛帶領教研室教員認真梳理課程體系,確定考核評估標準。為了給進階班學員準備配套資料,郝樹艷翻閱了許多部隊實踐案例,整理出幾十個典型課題,裝訂成一本厚厚的《進階學習案例集》。
數月后,首批分級教學名單公布,郝樹艷牽頭設計的免修機制正式落地。通過考核評估的學員張家訓拿到進階課程表,欣喜地說:“進入進階班,我能加速完成能力提升。”
授課精準對接戰場需求
采訪中,該教研室教員、文職人員李沫辦公室的榮譽柜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里面整齊排列著多個獎杯證書——個人三等功、“四有”優秀文職人員、大學“金鷹杯”比武競賽一等獎……
拿出海軍院校教員課堂授課質量獎一等獎證書,李沫說:“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我與同事劉孝磊、毛凱協作取得的,是團隊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回憶去年參加大賽的經歷,李沫至今印象深刻。那次大賽,李沫所在團隊從眾多院校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當主持人宣布他們獲得一等獎時,臺下響起熱烈掌聲。作為獲獎團隊代表走上領獎臺,李沫內心十分振奮。
去年,李沫所在團隊報名參加大學“金鷹杯”比武競賽,贏得評審專家一致認可。隨后,他們一鼓作氣,報名參加海軍院校教員課堂授課質量評選大賽。“數列的極限以抽象推理為主,如何跟戰斗力生成緊密聯系起來?”抽到“數列的極限”這一參賽主題,一向沉穩的教員、文職人員劉孝磊也不免眉頭緊鎖,辦公室的氣氛有些凝重。
后續集體備課過程中,團隊成員產生了不同意見。迫在眉睫的比賽日期,進一步加劇了大家的心理壓力。“越是時間緊、任務重,越要知重負重、迎難而上。”劉孝磊建議大家把問題難點列出來,一個一個去解決。
思想的火花在討論中碰撞升華。經過一次次討論、驗證、復盤,大家創新思路,找到了破題角度,極大提高了授課內容的含戰量。那段日子,辦公室的燈常常亮到后半夜,大家反復打磨教案,一個案例改上十幾遍是家常便飯。
“付出終有回報,一切都是值得的。”李沫將獲獎證書放回榮譽柜,這樣對筆者說。
形神兼備才能全面過硬
“孫教員,感謝您的幫助。”收到畢業學員原陽發來的信息,該教研室教員、文職人員孫璽菁臉上泛起了笑意。
原陽被分配到某作戰部隊后,遇到難題經常向孫璽菁請教。一次模擬戰場環境訓練時,部隊收集的實際信號數據與原陽在校期間構建的數學模型預測值存在偏差,雖不影響日常訓練,但他想用更精確的數學模型來優化裝備性能。
隨后,原陽撥通了孫璽菁的電話。“需要重點聚焦幾個關鍵模塊的互鎖關系……”孫璽菁的指導,解開了原陽心中的疑惑。
“課堂上學的是‘形’,部隊運用才是‘神’,只有形神兼備才能全面過硬。”原陽主動將在校所學與此次實踐結合,整理成操作手冊分享給戰友。
“學員畢業遠非終點,師生互動既是情誼的延續,也是院校和基層一線對接的有效方式。”孫璽菁回憶,一次,有幾名畢業學員帶著在一線遇到的裝備技術難題,向教研室尋求幫助,教員們圍坐一起,結合戰場需求和裝備性能展開研討,還成立了專項小組跟進解決。
看著手機里畢業學員發來的捷報和成長感言,孫璽菁說,戰場在哪里、學員在哪里,他們的培養方向就指向哪里、目光就聚焦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