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杜汶紋 發布:2025-09-04 06:37:28
科學沒有國界
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14年浴血奮戰
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
回首那段烽火歲月
一位位中國科學家義無反顧
與祖國共赴危難
他們或研發武器裝備
或從事戰時保障
或奮力救死扶傷
他們為挽救民族危亡
付出自己寶貴的科學智慧
今天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段歷史
感受他們的“奮起”和“堅韌”
他憑借深厚的精密測量專業基礎
以一枚石英片為起點
以實驗室為營
帶領研究所效力抗戰
自主生產光學儀器
守護戰爭中的“信息陣地”
他就是物理學家嚴濟慈
嚴濟慈在物理研究所實驗室。來源:中國科協之聲
1937年夏
嚴濟慈正代表中國
出席在法國巴黎召開的
國際文化合作會議
“七七事變”的消息傳來
嚴濟慈拍案而起
“各國學者正在討論保護文物古跡時
日本侵略者卻揚言威脅要轟炸北平
北平是聞名于世的千年古都
世界輿論應公開譴責
日本侵略者這一罪惡企圖”
他成為最早向世界
揭露日軍暴行的中國科學家之一
會后,嚴濟慈不顧勸阻
毅然選擇啟程回國
他說:
“國家危在旦夕
我怎能袖手旁觀?
我雖不一定能拿起刀槍
但我有自己的崗位
可以用知識為國家效力”
抗戰時期,嚴濟慈在昆明郊外黑龍潭的工作地。來源:中國科協之聲
抗戰中
他帶領團隊制成優質水晶振蕩片
安裝在警報器和無線電臺
為預防敵機空襲
穩定無線發報機波頻做出重要貢獻
同時
他們還制造出大量
測距鏡、望遠鏡、顯微鏡等
供給抗戰部隊、學校和醫院
1927年
一個來自湖南的年輕人
從日本學成歸來
他帶著自己全部的行李
來到金陵兵工廠的大門前
望著金陵兵工廠的牌匾
滿心想在這里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負
他就是李承干
李承干。來源:CCTV國家記憶
在成為金陵兵工廠廠長后
他加緊整頓廠紀、改革管理
無論安排生產還是解決技術難題
他都身體力行
幾年時間里
他組織員工大量生產
產量大
需求量高的槍彈
工廠的收入節節攀升
于是
李承干著手改建廠房、擴充設備
廠房才剛落成
日軍就來到了南京城下
金陵兵工廠。來源:CCTV國家記憶
躲過了敵機的緊密追擊
克服了運輸條件的重重阻礙
李承干帶領金陵兵工廠的工人
率先完成了西遷任務
李承干和工人們拼盡全力
保住了中國軍工業的命脈
來到新廠址后
李承干更是主張
要一面建廠一面生產
他說:
“我主張事先要有重建的準備
敵人給我炸了,我們再蓋新的
只要我的人不死完
我總會有辦法來復工”
1938年,該廠正式復工
同時改稱第二十一兵工廠
據統計
抗戰期間
二十一兵工廠生產的武器
占整個兵工系統的一半以上
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
生產能力最強的兵工廠
李承干因此被稱為
中國軍工界的“國寶”
由于李承干是中共黨員
因此他又被稱為“紅色兵工廠長”
他是中國現代醫學的推手之一
也是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教育家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
有一棟“可勝大樓”
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他就是林可勝
林可勝。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贊譽:
“林可勝可謂是
中國抗日戰爭的‘提燈天使’”
林可勝1897年生于新加坡一個書香門第
父親林文慶是著名革命家、醫學家、教育家
曾擔任孫中山的私人醫生、廈門大學創校校長
母親黃端瓊是著名愛國僑領黃乃裳長女
也是最早赴美留學的中國女性之一
“九一八事變”后
林可勝組織協和學生救護隊
開赴古北口前線實施戰地救護
并在協和醫學院
組建軍醫官救護訓練隊
就此與中國紅十字會建立聯系
“七七事變”后
中斷休假的林可勝臨危受命
著手組建全國性醫療救護體系
并出任中國紅十字總會總干事
兼總會救護總隊長
為了免除后顧之憂
他把妻子兒女送回新加坡
孤身一人投入到抗戰救護之中
抗戰中
林可勝和他帶領的救護隊
在各個戰場搶救了無數傷病員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
林可勝經常了解
八路軍、新四軍傷病員救護情況
適時增加救護力量
運送藥品、器材
有效地改善了八路軍、新四軍救護條件
抗戰勝利后
林可勝組建了國防醫學院
并擔任首任院長
創立了中國的軍醫教育體系
他愛國、愛橋
錢塘江大橋曾經是他的得意之作
但抗日戰爭時期
他親手炸毀了錢塘江大橋
只留下一句話:
“抗戰必勝,此橋必復!”
他就是“中國橋梁之父”——
茅以升
茅以升。來源:共青團中央
1933年3月
懷著拳拳報國心的茅以升
接下被外國橋梁專家稱為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是著名的險惡之江
上游時有山洪暴發
下游常有海潮涌入
臺風天則濁浪排空
故而老杭州人
以“錢塘江造橋”
來形容一件不可能的事
錢塘江大橋開工典禮。來源:共青團中央
1935年
大橋正式開工興建
但不久便迭遭各種困難:
江底淤泥又滑又厚
木樁一打就裂
水流湍急
600噸重的沉箱一入水
就如脫韁野馬般難以駕馭
再加上正值戰爭期間
日本侵略者的飛機時常在上空盤旋
……
面對重重險阻
茅以升說:
“錢塘江大橋的成敗
不是我一個人的事
而是能不能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大事!”
建設中
茅以升不顧個人安危沖在一線
差點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
淹死在水里
工程雖難,人心卻齊
工人們不顧頭頂飛機轟炸
夜以繼日地趕工
終于建成了全長1453米
雙層公路、鐵路兩用的鋼梁橋
中國人最終打破了國外專家的斷言
建成中國人自己設計的
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
圖為滿載難民和戰略物資的列車通過大橋駛向大后方。來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1937年11月16日
為阻斷侵華日軍南下
茅以升接到炸毀大橋的消息
收到消息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說出
“造橋是愛國,炸橋也是愛國”
一語未盡,熱淚奪眶而出
茅以升深知錢塘江大橋
對于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絕不能讓這座
中國人費盡心血建立的大橋
為日本人服務
他早在大橋建設時就做了一個方案
在14號橋墩上挖了一個
可以裝炸藥的長方形的洞
裝填炸藥、裝好雷管、接好引線
……
為阻止日軍南侵,茅以升被迫炸毀錢塘江大橋。來源:光明日報
1937年12月23日17時
當隱約可見的日寇騎兵奔向橋頭時
一聲下令——起爆!
天崩地裂的巨響之下
歷經925天夜以繼日
緊張施工的錢塘江大橋
在建成僅89天后被炸成廢鐵
他攜筆從戎
從參加八路軍到逝世
從來沒有離開過軍隊衛生工作崗位
為我國軍事醫學的發展
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是開國將軍中
為數不多的“教授將軍”
殷希彭
1942年夏,殷希彭、柯棣華、傅萊、江一真(從左至右)在白求恩衛生學校。來源:科技日報
1937年7月7日
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
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爆發
不久,平津淪陷
河北醫學院南遷
回鄉安置老小的殷希彭困居鄉里
時任冀中軍區衛生部長的張珍
親自登門拜訪
請他參加抗戰
殷希彭爽快地答應了
他參加八路軍后
他在河北醫學院的同事和學生
也紛紛來到冀中軍區
這些經歷了戰爭洗禮的專家們
把自己的營養品、馬匹都讓給了傷員
自己仍和戰士們同甘共苦
在參軍之初
殷希彭表示自己的長處在于醫學教育
這正好滿足了根據地
對醫務技術人才的急迫需求
1939年9月起
他開始擔任白求恩衛生學校的教務主任
后又累任副校長、校長
在他的領導下
“白校”先后培養
技術干部1000多人
成為戰爭年代
邊區最著名的醫科學校之一
殷希彭教授指導學生做研究工作。來源:科技日報
在抗日戰爭中
殷希彭一家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
他的長子
1943年春在戰斗中犧牲
年僅21歲
同年秋天
年僅16歲的次子
也在反“掃蕩”中犧牲
一年之中連失二子
殷希彭心中的悲傷無法言喻
但他卻反而安慰
前來慰問他的同志說:
“國難之中
兩個兒子為抗日救國犧牲
他們光榮,我也光榮
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
才是對他們的最好紀念”
他曾以中文歷史雙百的成績考入清華
卻在“九一八”事變后
毅然轉到物理系
他曾說
“我沒有專業
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專業”
他就是中國近代力學之父
錢偉長
錢偉長生前照片。新華社發
決心科學救國后
錢偉長除了吃飯睡覺
將全部時間和精力
都撲在物理和數學上
四年后
他以優異的成績從物理系畢業
1940年
錢偉長赴加拿大留學
拿到博士學位
之后又去美國做博士后
師從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
至1945年
錢偉長已成為一名
國際范圍內的知名科學家
且收入頗豐
而正當錢偉長的科研事業
如日中天之時
傳來了國內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
錢偉長毅然選擇了回國
回國后
錢偉長的研究項目五花八門
有人罵他是萬能科學家
錢偉長并不理睬
“我覺得國家需要的,我都干”
錢偉長生前照片。來源:央視新聞
2010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頒獎辭這樣形容他
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
順逆交替,委屈不曲
榮辱數變,老而彌堅
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
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義有祖國
他們是科學家
是勇士
也是戰士
他們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為民族復興而戰
向他們致敬!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軍網;資料來源:新華網、人民網、解放軍報、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共青團中央、CCTV國家記憶、科技日報等)
策劃:李景璇
文案:王韻 張碩
校對: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