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網絡中斷,命你排立即查明原因并進行搶修……”前不久,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組織抗震救災應急演練時指控系統突然斷鏈失能,指揮員隨即命令該區民兵信息保障分隊前出搶修搶建。令人欣喜的是,該民兵分隊僅用時38分鐘就出色完成了任務,這一成績比去年同期演練時縮短了近一半時間。這次“意想不到”,是該區軍地積極創新民兵編建模式帶來的新成效。
向編組要戰斗力。近年來,該區軍地堅持“編為用、建為戰”的原則,積極適應民兵使命任務新拓展和經濟社會轉型新特點,探索走開行業聯建、區域統建、模塊抓建的民兵編建新模式,將分散的專業力量“攥指成拳”,聚優質的潛力資源“為我所用”,使民兵在科學編建中“編”出了效益、“編”出了戰斗力。
昆明市晉寧區民兵通信保障分隊正在開展通信裝備操作訓練。
昆明市晉寧區人武部組織民兵進行單兵戰術訓練考核。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行業聯建形成拳頭力量
初夏時節,一場水上應急救援演練在滇池南岸水域緊張展開。只見數十名民兵駕駛7艘沖鋒舟迅速向預定水域開進,途中操舟手不斷變換隊形避開水上障礙,并在接近“落水”群眾后通過精準投放救生圈、救生衣實施救援……該人武部領導感慨道:“民兵編組必須提高人崗適配度,這樣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然而現實中,一次真實救援行動卻讓該人武部領導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是2023年一個暴雨如注的夏夜,當時雙龍水庫堤壩突發管涌險情,可隨即趕到現場救援的民兵隊伍中真正懂水利專業的竟不到三成。“眼看著洪水就要漫堤,我們卻不得不臨時現場教學。”該人武部副部長周文明回憶說。
痛定思痛后,一場“行業人才大摸底”隨即在該區全面展開。該人武部聯合區委組織部和區人社局、應急管理局等部門對全區專業技術人才進行“地毯式”摸底,將藍天救援隊的繩索專家、礦山企業的爆破能手、私立醫院的執業醫師等技術骨干納入潛力數據庫,像過篩子一樣把全區專業技術人才篩了個遍。當厚厚的潛力調查報告擺在案頭時,大家都吃了一驚:水務局的工程師王磊拿過省級技能大賽冠軍,移動公司的李強是5G網絡建設專家,退役消防兵張海濤帶出過全市消防大比武的冠軍班組……原來,區里藏著這么多“寶貝”。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該人武部黨委果斷拍板,將以往的按戶籍地域編組改為按行業系統編組。于是,他們將水務系統的防汛專家編入抗洪搶險分隊、通信公司的技術骨干編入信息保障分隊、醫院的急診科醫生編入醫療救護分隊……
為需而編,為戰而建。在今年5月的防汛演練中,這種“行業聯建”的效能得到展現。當模擬洪峰來臨時,依托水務局編建的民兵分隊僅用15分鐘就計算出最佳分洪方案,依托電力公司編建的民兵分隊在齊腰深的水中完成了作業,依托移動公司編建的民兵分隊創新采用“中繼通信技術+地面機動”的組網模式在斷電斷網的環境下架起了應急通信“生命線”。
記者翻開晉寧區民兵訓練日志看到,今年以來,他們組織的4次民兵應急拉動中,專業對口民兵的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任務完成效率同比提升40%。
“讓人才得到最佳配置”——
區域統建搭起共享鏈路
去年8月17日夜晚昆明市突降暴雨,滇池水位快速上漲,堤壩急需加固。晉寧區軍地聯合指揮中心在智慧動員系統輸入“挖掘機操作手+5公里范圍內”的關鍵詞,10分鐘內鎖定了8名符合條件的民兵,并通過該系統聯系到所在企業負責人協調了相關裝備。從發出指令到機械裝備進場,全程僅用47分鐘。現場參與調度的某基層武裝部部長李漢民感慨道:“智慧動員系統精準高效,這要放在以前光打電話找人少說也要1個多小時。”
走進晉寧區應急指揮中心,記者看到該智慧動員系統的大屏幕上,全區數百名專業技術民兵的專業技能、聯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還接入了區政務云平臺的交通、氣象、醫療等21類數據信息,在工作實踐中能像“智能大腦”一樣自動匹配任務需求與民兵特長。
晉寧區人武部文職參謀段醒辰告訴記者,這套系統的背后是由該區軍地合力打造的民兵區域統建模式作支撐。去年,他們出臺《民兵應急力量區域統建意見》,按照“任務牽引、行業優選、模塊整合”的思路重組力量,將散布在衛健、交通、通信等12個部門的專業人才統一建檔,按應急救援、保交護路等6類任務模塊重新編組,同時建立“行業聯訓、區域聯保”機制,每季度由人武部牽頭組織跨部門合練。在去年的一次森林火災撲救中,民兵應急分隊與當地防火滅火救援力量展開聯合行動,大功率風機和紅外熱成像儀等專業設備相繼“登臺”,出色完成了滅火任務。
在晉寧區,民兵建設不再是人武部“唱獨角戲”,該區人武部還與轄區龍頭企業簽訂《軍民兩用人才共育協議》,將職業技能鑒定納入民兵抓建內容,實現生產力與戰斗力高效融合、雙向拉動。某科技公司負責人楊志明說,去年他們公司的3名無人機飛手通過民兵訓練考取了資格證書,現在既能執行應戰應急偵察任務、又能開展助農助企行動;去年某運輸公司參與保交護路演練時較好完成任務并獲得軍地聯合實施的表彰,由于業務能力過硬今年業務量增長了15%。正如該區區委書記、區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在議軍會上所言:“民兵區域統建讓人才得到最佳配置,這既適應了國防需求、又助力經濟建設,真是一舉多得。”
“讓零散的優質資源串珠成鏈”——
模塊抓建動態集優釋能
“轟!”隨著一聲悶響,一場模擬地震救援演練正式開始。煙塵尚未散盡,晉寧區一支特殊的民兵分隊已經沖進廢墟,民兵無人機操作手迅速定位“被困者”位置,醫療組立即評估“傷者”傷情,破拆組精準切割鋼筋、移除石板。這是晉寧區模塊化編建民兵分隊后進行的常規訓練,讓前來觀摩的昆明警備區領導連連贊嘆:“這支民兵分隊的連貫操作,不亞于專業救援力量。”
“模塊化編建民兵讓零散的優質資源串珠成鏈,這源自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訓。”晉寧區人武部領導介紹,前年鄰縣發生地震,他們奉命組織民兵分隊馳援。可到了現場才發現,會使用生命探測儀的民兵沒帶設備,而帶了破拆工具的人又多數不會操作……一次尷尬遭遇,恰似一盆冷水澆醒了他們。于是,該區軍地在此后的民兵編組中打破鄉鎮、部門、企事業單位的行政界限,區分防汛抗洪、地震救援、防化消殺等8類可能遂行的任務,像搭積木一樣靈活組合專業模塊。民兵楊永祥是一名持有無人機執照的“95后”小伙子,原本只是普通民兵的他在今年加入該區民兵無人機偵察排后,帶領5名民兵摸索出“無人機+熱成像夜間搜救”戰法,在森林火險巡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翻開該人武部民兵訓練臺賬資料看到:某建筑集團主動開放工地為民兵提供訓練場,某醫院主動把戰備醫療包納入民兵應急管理系統,某外賣平臺主動把騎手培養成了民兵“網格員”……
平時準備工作做得足,遇有突發情況頂得上。一次跨區支援任務的高效完成,檢驗了民兵編建模式轉變帶來的戰斗力建設提擋升級。去年8月,鄰縣境內一輛危化品運輸車突發側翻,罐體破損導致有毒化學品泄漏,該區民兵防化分隊奉命前往救援。抵達現場后,他們啟用在企業聯訓中掌握的“氣相色譜儀快速檢測法”精準劃定污染核心區、緩沖區和安全區,同時采用“定點噴灑+循環沖刷”方式對泄漏罐體及周邊地面進行藥劑中和、對污染邊緣區域實施地毯式洗消,并協助做好警戒執勤、人員疏散和傷員救護等工作,連續奮戰近6個小時成功完成任務,受到當地領導和群眾廣泛好評。
(本文圖片由張 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