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為魂:巧用紀實影像講活中國軍隊故事——從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軍事紀實”欄目生產實踐談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
摘要:在全球化與信息化深度交融的當下,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迫在眉睫。本文結合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軍事紀實”欄目生產實踐,從把握個體與時代的共振點、挖掘記憶與情感的交匯點、找準思想與視聽的融合點三個層面,探討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把握的關鍵點,以期為巧用紀實影像講活中國軍隊故事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軍事紀實類節目;“軍事紀實”欄目;思想性;價值引領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深度交融的當下,國際輿論形勢嚴峻復雜、泛娛樂主義充斥網絡、受眾精神文化需求升級,迫切需要軍事紀實類節目強化思想引領功能,以更高的思想站位和更鮮活的表達形式回應時代需求。近年來,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軍事紀實”欄目對此進行了有益嘗試,通過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典型、重要事件、代表性人物的深度挖掘與藝術呈現,傳遞國家意志,彰顯時代精神,深化強軍思想,助推強軍實踐,取得良好傳播效果。本文結合該欄目生產實踐,在闡述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的必要性、時代內涵的基礎上,從把握個體與時代的共振點、挖掘記憶與情感的交匯點、找準思想與視聽的融合點三個層面,探討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把握的關鍵點,以期為用紀實影像講好中國軍隊故事提供借鑒參考。
一、全媒體時代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的緊迫性必要性
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碎片化、去中心化特征,軍事紀實類節目需在多元輿論場中強化思想引領,充分發揮軍隊主流媒體筑牢意識形態防線、滿足受眾精神需求、服務備戰打仗的功能效用。
筑牢意識形態防線的戰略需要。當前,一些境外勢力和不良自媒體利用網絡平臺散布涉軍謠言,歪曲軍隊形象,挑動軍地對立,嚴重誤導公眾認知。該欄目以真實影像與權威敘事,澄清事實真相,回應社會關切,有效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襲。比如,2025年5月8日播出的系列節目《為和平出征》,真實記錄了中國海外維和部隊維和工兵分隊在黎以邊境“藍線”地區進行道路清障和網欄修復任務的場景,透過現場鏡頭,觀眾直觀感受到海外維和行動的危險性,有力駁斥了西方媒體炒作所謂“中國維和只是作秀”的謠言。由此可見,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是筑牢意識形態防線的戰略需要。要主動亮劍,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搶占輿論制高點;要深度呈現人民軍隊的光輝形象、光榮傳統和偉大成就,傳播主流價值觀;要強化思想引領,通過歷史對比、案例解讀等,引導官兵和人民群眾正確認識國際形勢,深刻理解強軍興軍的時代內涵,構建抵御意識形態滲透的堅固防線。
滿足受眾精神需求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發展,受眾對軍事新聞的需求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情感層面渴求共情體驗,在認知層面追求深度理解,在參與層面期待互動表達。該欄目緊扣受眾精神需求的變化,突破傳統敘事局限,超越簡單的記錄功能,實現從“事實呈現”到“價值引領”的質變飛躍。比如,2025年5月5日推出的系列節目《特戰尖兵的淬火青春》,通過對李光耀等特戰尖兵訓練細節的呈現,展現中國軍人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加深了受眾對軍人職業精神內核的理解與認同。這充分說明,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是滿足受眾精神需求的必然選擇。要善用“小切口”呈現“大主題”,深入開掘與提煉人物、事件背后的精神內核與時代價值;要精準把握受眾需求,通過聚焦人物命運、挖掘動人細節,觸動受眾深層次的情感共鳴;要強化價值闡釋功能,著力解讀實踐背后的深層邏輯、戰略意義與精神價值,回應受眾關切。
服務備戰打仗的使命要求。新時代賦予人民軍隊的使命任務,對軍事紀實類節目提出了更高要求。該欄目始終聚焦備戰打仗主責主業,以真實影像為提升部隊戰斗力注入精神動能。比如,2025年2月27日播出的節目《兩棲尖兵煉成記》,講述了一名入伍20年的老班長林良福,不斷對兩棲裝甲步兵專業訓法進行改良創新,總結出了一套兩棲尖兵的帶兵方法,帶領戰士們不斷提高打贏本領的故事,為部隊練兵備戰提供了經驗借鑒。其實踐證明,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是服務備戰打仗的使命要求。要潛入作戰訓練深處,真實記錄并深度挖掘官兵在實戰化訓練、裝備操作、心理適應等方面的鮮活事例,為軍隊建設提供可參考、可復制的實踐經驗;要聚焦備戰打仗策劃選題,在“演兵論戰”中指導部隊練兵打仗的實踐,激發官兵研究打仗的熱情,增強民眾學習軍事科技知識的興趣;要針對備戰打仗中一些共性、熱點問題,既答疑解惑,也要引導官兵提升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實際能力,助推戰斗力提升。
二、全媒體時代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的時代內涵
軍事紀實類節目的思想性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通過具體的精神內核與藝術表達得以彰顯。全媒體時代,軍事紀實類節目所展現的新時代軍人對黨忠誠的堅定品格、敢打必勝的血性擔當、服務人民的赤子情懷,正是思想性的時代內涵。
忠誠內核的當代詮釋。對黨絕對忠誠是人民軍隊第一位的政治品格,是我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該欄目牢牢把握這一精神內核,通過真實影像詮釋忠誠的時代內涵。比如,2021年11月22日播出的節目《轟炸機部隊備戰進行時》,真實記錄了空軍飛行員廖江兵處置外機挑釁事件的過程。面對外機危險逼近,他擲地有聲地說:“想逼退我,你想想怎么可能呢?”,不僅展現了革命軍人的血性膽氣,更深刻詮釋了“寧可前進一步死,絕不后退半步生”的忠誠信念。在成功處置特情返航途中,他和戰友們自發唱起《我和我的祖國》,這一極具感染力的畫面將抽象的政治忠誠具象化為可感可知的熾熱情感,令無數觀眾動容。這啟示我們,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開掘忠誠精神內核,持續挖掘當代軍人用忠誠擔當托舉強軍偉業的生動事例;要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解讀忠誠的內涵與價值,讓受眾深刻理解軍人忠誠于國家、軍隊、人民的重要意義;要利用多種藝術手法,如音樂、畫面、旁白等,強化忠誠主題的表達,增強節目的感染力與震撼力。
血性擔當的時代書寫。軍人的血性擔當,是在血與火的考驗中鑄就的。該欄目圍繞血性擔當的時代特質展開敘事,展現新時代革命軍人在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時勇往直前、毫不退縮的堅定信念和擔當。比如,2025年1月8日播出的系列節目《直擊西藏定日縣6.8級地震救援》,真實記錄了人民子弟兵冒著生命危險奮力搜救被埋群眾、搶救安置傷員的感人瞬間。首次參與抗震救援的藏族戰士羅布占堆,在連續高強度工作20小時后坦言:“身為軍人,我們必須沖鋒在前。”這種“以生命守護生命”的壯舉正是軍人血性擔當最深刻的時代注腳。由此可見,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立足戰位,聚焦“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核心價值,充分展現危難時刻新時代革命軍人的鐵血擔當與赤子情懷;要緊扣時代脈搏,以英雄模范人物、功勛榮譽集體、一線備戰部隊、平凡崗位官兵的實踐歷程,深刻揭示血性擔當的深刻內涵;要突破臉譜化表達,發掘平凡個體的成長弧光,讓軍人的血性擔當之舉喚起更廣泛的情感共鳴。
大愛情懷的立體呈現。軍人的大愛情懷,體現為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深厚感情。該欄目以獨特的鏡頭語言,立體呈現新時代革命軍人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大愛情懷。那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哨所,戰士們用凍裂的雙手為界碑描紅;在遠離大陸的島礁,守島官兵數十年如一日地記錄氣象數據;在肆虐的洪水中,年輕士兵用身體筑起人墻。這些畫面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因為大愛精神有了具象載體,讓受眾直觀感受到軍人的大愛絕非空洞口號,而是熔鑄于每一次默默堅守與無悔奉獻的具體行動之中。由此可見,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摒棄宏大抽象的概念宣導,聚焦具體人物在特定時空下的真實行動、細節與情感,將崇高的精神價值轉化為觀眾可感可知、可觸可摸的具象體驗,使大愛情懷真正落地生根;要構建情感雙線敘事,著力展現軍人與國家、軍人與人民之間的情感互動,加深受眾對大愛情懷的情感認同與價值認同;要多維度拓展大愛情懷的時代內涵,彰顯中國軍隊在國際維和、遠海護航、人道主義救援等行動中的責任擔當,讓大愛情懷跨越國界感染更多受眾。
三、全媒體時代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把握的關鍵點
全媒體時代,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從把握個體與時代的共振點、挖掘記憶與情感的交匯點、找準思想與視聽的融合點三個關鍵點找尋破局之道,實現從信息告知到價值引領的躍升。
把握個體與時代的共振點。個體是時代的縮影,時代是個體成長的背景。該欄目始終關注官兵個體在時代發展中的成長歷程與奮斗故事,展現軍人與時代的緊密聯系。比如,2025年4月7日播出的系列節目《春天里?當兵去》,通過刻畫四川、天津等地青年踴躍報名參軍的故事,生動詮釋了當代青年的家國情懷與獻身國防的價值追求。新兵口中的那句“趁年輕,當兵去”,極具感召力,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強國強軍偉大征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由此可見,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把握個體與時代的共振點。要緊扣時代大背景,著眼強國強軍大局、國內國際大勢、國防軍隊大事找準敘事著力點,凸顯節目思想深度;要以小切口折射大時代,善于在眾多細節素材中挑選最能體現時代主題的細節進行重點刻畫,讓內容接地氣、有溫度;要精準遴選與時代脈搏緊密勾連的典型人物,通過平民化視角和平視觀察,展現人物的真實情感和價值感悟,將宏大的時代敘事呈現為具體可感的人物故事。
挖掘記憶與情感的交匯點。軍事紀實類節目承載著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文化使命,其影像敘事構筑起民族記憶的精神長廊。該欄目從記憶場域和情感樞紐雙重維度發力,既凝固歷史瞬間,保存集體記憶的珍貴片段,又喚醒深層情感,點燃當代觀眾的價值認同。比如,2025年7月1日播出的系列節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特別節目》,采用“古今對話”的敘事結構和平行蒙太奇手法,讓80年前的烽火歲月與新時代的強軍征程產生跨越時空的精神共振。當白發蒼蒼的老兵撫摸年輕士兵的鋼槍,當新一代官兵在歷史遺址前重溫入伍誓詞,這些飽含張力的畫面不僅完成了歷史的影像存檔,更實現了精神的代際傳遞。這充分說明,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挖掘記憶與情感的交匯點。要還原歷史場景,活化歷史素材,通過珍貴的影像、照片、文獻等,喚醒受眾情感記憶;要營造共情場域,精心挑選具有情感沖擊力的細節,在歷史記憶與當下現實之間架設情感橋梁,有效激發觀眾的共情共鳴;要創新敘事方式,采用倒敘、插敘等手法,將記憶與情感有機融合,增強節目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找準思想與視聽的融合點。當前,數字技術正在重塑傳播格局,受眾更傾向于選擇能夠引起情感共鳴和社交互動的內容。該欄目將思想之“魂”融入視聽之“形”,利用技術賦能思想表達。比如,2025年4月11日播出的《加速向深藍》系列節目,運用航拍技術從正面視角展示雙航母編隊向前進發的航跡,通過慢鏡頭展現艦載機掛鉤的瞬間火花,獨特的光影構圖配以簡潔而富有深意的解說詞,讓觀眾在欣賞視覺盛宴的同時,領悟到其中的思想內涵。這啟示我們,提升軍事紀實類節目思想性要找準思想與視聽的融合點。要運用8K超高清攝影、高速慢動作、微距鏡頭等先進拍攝技術,提升節目視覺沖擊力,使思想傳遞更具沉浸感;要在節目策劃階段將思想內容與視聽表達有機結合,通過設置懸念鉤子、多線并行敘事、角色代入設計等,增強內容可看性;要強化互動設計,利用AR/VR等人機交互技術,打破節目靜態敘事空間,使故事敘述做到移步換景,讓受眾情隨景動,真正實現軍事紀實類節目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的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
責任編輯:唐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