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表達:讓評論既理直氣壯又娓娓道來——從《解放軍報》“清風正氣歌”欄目實踐談提升軍事評論親和力
摘要:全媒體時代,傳統新聞評論“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模式正面臨受眾敘事化認知習慣的挑戰。而故事化表達是降低受眾認知阻抗、增強信息傳播效果的有效路徑。本文結合《解放軍報》“清風正氣歌”欄目的傳播實踐,分析黨報評論故事化敘事的重要性與價值并探討評論講好故事的關鍵要點。
關鍵詞:評論;“清風正氣歌”欄目;故事化敘事;傳播實踐
全媒體時代,受眾信息接收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更傾向于通過生動鮮活的敘事文本理解和記憶信息。傳統新聞評論“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模式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故事化表達作為一種契合受眾認知習慣的傳播策略,能夠有效降低認知阻抗、顯著提升信息傳播效果,成為新聞評論增強傳播效能的重要路徑。
所謂評論的故事化表達是西方“新聞故事化”在評論中的具體運用,常用于新聞評論、時事評論等,旨在增強吸引力和傳播效果。在中國新聞史上,通過歷史典故、新聞事件、個人經歷等具體案例將評論抽象觀點形象化表達,留下了許多經典案例。如毛澤東同志的《別了,司徒雷登》,通過描繪司徒雷登在南京的尷尬處境,深刻批判美國對華政策。這對今天仍然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個好故事勝過一打硬道理。故事可載道更可融情,在評論中講好故事,更能打破說教式傳播的壁壘,讓抽象的觀點轉化為有溫度、有共鳴的情感體驗,增強感染力與說服力,使價值理念在娓娓道來中浸潤人心。2024年3月,《解放軍報》推出“清風正氣歌”欄目(以下簡稱“該欄目”),通過結構敘事化、主題聚焦化、故事整裝化、內容陌生化、風格散文化的表達方式,講述我黨我軍歷史上蘊含初心使命、彰顯優良作風、展現清廉品格的紅色故事,不僅為部隊加強作風建設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輿論支持,也為黨報評論講好故事探索了方法路徑。
一、黨報評論故事化敘事的必要性
黨報評論采用故事化敘事既是順應傳播規律的主動選擇,也是提升輿論引導力的關鍵路徑。
強化新時代主流思想引領的必然要求。評論的本質是觀點的提煉,核心是觀點的輸出,而故事是觀點的“活化劑”、思想的“黏合劑”。通過故事,評論不僅能傳遞信息,更能塑造認知、凝聚共識。例如,該欄目稿件《同志之交若清泉》,通過講述延安時期朱德排隊打籃球、張聞天會場插話被批評等故事,提出“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是優良黨風政風的體現”,讓“追求清的境界、堅守清的本色、呵護清的風尚”的黨性要求直擊人心。這啟示我們,故事可載道、可明道更可傳道。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輿論環境呈現眾聲喧嘩態勢。面對多元復雜的“輿論廣場”,打造引領導向的“輿論主場”是黨報的使命責任。作為輸出觀點的文本類型,評論更是責無旁貸。一方面,要聚焦時代議題、社會熱點,通過講述和評論與其相關的人和事,引導社會輿論關注國家和軍隊發展的重大戰略和政策舉措;另一方面,要讓故事說話,用故事講理,實現宏觀與微觀的融合、理性與情感的融合、導向與創新的融合,確保黨的聲音在多元化輿論場中保持主導地位。
增強評論傳播效能的關鍵路徑。全媒體時代,受眾信息接收偏好從“權威單向說教”轉向“平等對話敘事”,更傾向于沉浸式、交互式的溝通體驗。生動的故事能夠增強評論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該欄目稿件《東山島不會忘記》,通過講述一首傳唱在福建東山島的童謠背后的故事,回憶縣委書記谷文昌傾心為民的一生及民眾對其的尊崇,進而提出軍隊黨員干部要“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一輩子忠誠干凈擔當”。稿件被多家媒體轉發,瀏覽量達120多萬人次。其實踐表明,黨報評論承擔著“為黨立言、為民發聲”的特殊職能,在立論時要注重政治站位,在表達時要尊重受眾主體地位。既要讓宏大見之于細微,又要以點滴折射江海;既要道理深刻,又要文字可親;要把“我們想講的”和“受眾想聽的”統一起來,克服思想上的舊、結構上的單、語言上的死、論證上的疏,更好地拉近觀點與受眾的距離,實現“理性說服”與“感性認同”的雙向奔赴。
實現價值引領與情感共鳴的雙重突破。全媒體時代,傳播效果不僅取決于信息傳播范圍,更取決于信息的接受度和傳播的深度。故事化敘事通過具體的人物、情節,傳播情感和價值觀,能夠有效增強評論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例如,該欄目稿件《“我們共產黨人都要做老實人”》,借羅榮桓在遼沈戰役結束后向黨中央坦誠曾對攻擊錦州決心動搖的故事,將“對黨中央,任何時候都要說實話、報實情”的道理講得真切感人,稿件先后被23家媒體平臺采用,瀏覽量達160多萬人次。由此可見,全媒體時代,新聞敘事正在逐步轉向新聞“悅”讀,“情感”成為公眾選擇瀏覽信息的重要標準。評論要通過故事化敘事,將主流價值觀融入生動的故事中,使受眾在心理上產生親近,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要通過“以事敘人、人在事中”的表達方式,努力構建與互聯網發展邏輯相適應的語態、形態和姿態,使受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更愿意接受和傳播評論內容;要探索評論故事化敘事新路徑,如通過可視化、融媒化的二次生產,創造有張力、耐傳播的網絡產品,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二、黨報評論故事化敘事要堅持的原則
故事化敘事作為契合全媒體時代傳播規律的策略,已成為提升信息傳播效果的重要路徑。黨報評論肩負著輿論導向把控、社會思想引領和主流價值傳播的使命,在運用故事化敘事手法時,要堅持相關原則。
注重以深度解讀引領價值導向。信息爆炸時代,受眾不再滿足于浮光掠影的事實陳述,更渴望從紛繁復雜的事件中洞察本質、獲得啟迪。該欄目稿件《渡江之問》被多家媒體轉載轉發。稿件通過講述渡江戰役前后解放軍將士家書、國民黨“國防部”的“作戰檢討”、支前群眾的故事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渡江之問”,深刻闡明人心向背乃力量源泉的道理。有專家指出,事理交融、深度耦合、互為支撐,讀起來發人深省、意味雋永。這啟示我們,思想是智慧的花朵,是時代的強音,評論講故事重在揭示故事背后的道理。這就要求評論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知識儲備,透過故事表象剖析內在邏輯,將零散的事件碎片串聯成具有思想價值的認識鏈條;要以思想性為內核,讓評論跳出就事論事的窠臼,回應時代需求、滿足受眾精神追求;要注重“事實”與“道理”的黏合度,事與理互為里表、水乳交融,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把深奧的真理通俗化,使受眾產生情感共振、思想共鳴。
注重以緊密關聯強化論證力度。評論作為一種表達觀點、分析現象的文體,邏輯性是其說服力的關鍵支柱。故事化敘事并非琳瑯滿目的故事堆砌,而是以契合評論邏輯的方式,將故事有序串聯,服務于核心觀點的呈現與深化。該欄目稿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即為范例。稿件以“鹽”為主線,將藏鹽、捐鹽、分鹽、護鹽等一個個小故事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條理清晰、論證縝密的有機整體,遞進式論證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密碼,就隱藏在‘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同甘共苦里”。其實踐表明,評論故事化敘事要注重故事與觀點有機融合,讓受眾從故事中自然引出觀點。要探索構建清晰的論證邏輯鏈條,通過故事層層遞進,呈現核心觀點;要巧妙運用對比與類比等方式,增強故事編排的邏輯性,幫助受眾加深對觀點的理解;要注重故事間的銜接與過度,避免跳躍感,條分縷析、層層剝筍、步步為營,強化邏輯連貫性,讓思想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注重以真摯共鳴提升傳播效果。見事貴乎理明,感人在于情深。評論的力量,既來自思想與邏輯的力量,也來自情感的力量。“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該欄目稿件《清白家風不染塵》用飽滿的熱情、真摯的感情、細膩的溫情,講述了周恩來“冰霜氣骨玉精神”的紅色家風故事,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這啟示我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評論不僅應有理性的高度,還應有情感的溫度。要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融情入理,情理交融,讓評論有親和力,受眾有親近感;要讓人從邏輯上產生認同,從情感上引發共鳴,更好地理解評論所表達的觀點;要以文本轉型為評論“提能升級”,實現理性美與感性美的統一,增強論證的生動性、鮮活度和表現力,讓受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三、黨報評論講好故事的方法策略
同登一高山,路有千萬條。黨報評論故事化敘事旨在傳遞信息、塑造認知、凝聚共識,著眼讓故事里“有情節,能打動人;有情感,能感染人;有哲理,能啟迪人”,該欄目對此進行文本轉型與話語重塑。
結構敘事化。該欄目每一篇稿件的主體都是故事,而道理則如一條紅線貫穿其中,起著以點帶面、畫龍點睛、提綱挈領的作用。有專家指出,這種敘事化結構給評論披上了一層生動有趣的外衣,既提升了吸引力又降低了閱讀門檻。其實踐表明,評論故事化敘事不僅是指在說理時有意識地加入一些情節,更指讓行文具有敘事的語境語態語感。要以“講事”為主,以“講理”為輔,把抽象的道理轉化為鮮活的故事,用故事的細節去詮釋深刻的道理,產生“一滴水折射出太陽光芒”的效用;要在注重理性分析、邏輯推理的基礎上,關注情感表達,增強受眾共鳴,激發受眾思考;要以恰到好處的切入視角、嚴謹清晰的邏輯結構、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與豐富飽滿的案例素材滿足受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需求。
主題聚焦化。評論故事化,選準故事是關鍵。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感人肺腑、直抵人心的故事,隱藏著極富穿透力的思想素材。該欄目緊扣主題,或聚焦一個人物,講深講透;或突出一個時空,前伸外延;或關注一個群體,集體畫像;或抓住一個具象,串珠成鏈,產生“萬山磅礴必有主峰”的宣傳效果。這啟示我們,評論故事化敘事一方面要主題聚焦化,通過多視角、多維度的細節刻畫與案例支撐形成合力,讓觀點在多元敘事中更立體,避免單一論述的單薄;另一方面要故事整裝化,通過將零散的故事元素進行系統性整合,融入歷史背景、文化符號等,提升評論的歷史厚度和文學美感,使理性觀點兼具感性表達的張力。
內容陌生化。文似看山不喜平,評論講故事也要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該欄目稿件講述了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如葉成煥留下的一雙草鞋、余賁民結婚時拒絕給媳婦買戒指、朱德的救助信等等,給受眾以“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閱讀體驗。這啟示我們,評論故事化敘事不僅要講好故事、講出新意,更要以全新的理念、網絡的思維和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故事、遴選故事、講述故事。要避免掉入重復老套而不自知的陷阱,善于從“深山”中挖得“寶藏”、從“尋常”中窺見“非常”、從“平凡”中提煉“非凡”,防止大眾化、同質化,擺脫僵化感、陳舊感,力戒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風格散文化。故事講得好不好,能不能打動人,關鍵是有適合講故事的表達方式和話語形態。“焦桐婆娑,翠蓋如云,馨香依舊”“滹沱河兩岸,稻花飄香”“這樣的鞋、這樣的腳,穿鑿世界上最堅硬的石壁”等等,該欄目中,這樣輕松活潑、動人心弦的散文化語言比比皆是,清心悅目、引人入勝。其實踐表明,一套話語滿足不了所有人,一個腔調難以唱遍天下。評論故事化敘事要深入歷史的真相、細節的真實、人心的深處,擺脫說教口吻、指令腔調、僵硬表達,“用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為天空裝點斑斕”,讓故事更豐滿、更生動、更鮮活,讓評論有張力、有溫度、有美感,讓道理“如汩汩泉水般潤澤人心”。
(作者單位:解放軍報社)
責任編輯:張和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