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軍事新聞寫作非線性敘事探析
摘要:非線性敘事在軍事新聞寫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解放軍報》等媒體的傳播實踐,從結構設計、符號設計、節奏設計三個層面,探討非線性敘事在軍事新聞寫作中的功效作用和應用場景,以期為軍事新聞寫作方法創新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聞寫作;非線性敘事;情感邏輯
全媒體時代,如何讓自己的新聞產品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是軍事新聞工作者面對的時代課題。非線性敘事是一種打破時間順序、不按事件發生的自然時間線來講述故事的敘事手法。它通過跳躍、倒序、碎片拼接等方式重組情節,讓受眾在拆解、重組信息的過程中主動參與故事構建。因其具備增強懸念、強化情感張力、凸顯主題深度,并貼合全媒體時代受眾的碎片化閱讀與二次創作習慣等特點,已成為提升新聞報道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結合《解放軍報》等媒體的傳播實踐,從結構設計、符號設計、節奏設計三個層面,探討非線性敘事在軍事新聞寫作中的功效作用和應用場景,以期為軍事新聞寫作方法創新提供參考借鑒。
一、結構設計:時空重組激發情感張力
結構設計是新聞寫作中一種通過對新聞事實的空間和時間的有序組織,以觸發受眾深層次情感反應的設計策略。軍事新聞寫作中,巧妙的結構設計能夠強化事件的沖擊力與感染力,凸顯主題深度,傳遞軍隊主體形象。
倒敘與閃回。倒敘與閃回是常見的新聞結構設計技巧。倒敘是指將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進行錯序排列,增加敘事的懸念和吸引力,使受眾對事件的全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閃回是指新聞敘事的此時突然閃現彼時的某個片段,這種方式可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增加事件的深度和復雜性。例如,新華社記者2015年采寫的“也門撤僑”稿件《“迎接親人回家”不畏路艱》,采用了“結果前置”與“過程回溯”的敘事技巧,首先以中國大使館工作人員與中國海軍護航編隊濰坊艦官兵揮手送別的場景拉開序幕,迅速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也為后續事件的詳細展開和深度分析奠定了基礎。隨后,記者的鏡頭閃回至四天前的凌晨,重現撤僑的決策與實施過程。“過程回溯”的敘述方式保證了故事的連貫性,增強了故事的懸念,使撤僑行動的重大意義得到情感升華。倒序與閃回的運用,實現了故事的情感張力與信息有效傳遞的有機結合。需要指出的是,倒序和閃回運用不當會使故事的情節發展變得復雜多變,給受眾閱讀帶來一定的理解難度。因此,使用倒序和閃回,需要精心設計新聞作品的結構,以確保故事的可讀性和連貫性。
多視角并置。多視角并置是指在敘事時同時采用多個視角來觀察和分析同一報道對象或問題,使受眾對新聞事實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這種非線性敘事的優勢在于可以幫助受眾從不同的角度完整看待事實,避免了因單一視角的局限性而導致的信息偏差。例如,2023年7月,《遼寧日報》推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策劃《獨家記憶》。該策劃從抗美援朝老戰士、戰地記者、支援者等多角度復盤歷史,還原戰爭的真實面貌,深化受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姑涝蠎鹗康囊暯侵噩F了戰爭事實,蘊含了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深層次的感受,受眾從這個視角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輝;戰地記者的視角價值在于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全域“觀戰”的窗口,受眾看到了戰爭背后的理性分析,對理解戰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支援者的視角也是受眾獲取第一手信息的重要途徑,他們可以站在戰場外,但又是以親歷者的姿態審視戰爭,更加全面地感受戰爭。多視角并置的非線性敘事構建起跨越國界、貫通古今的情感坐標系,既借鑒了“立體拼圖”的手法,實現了敘事完整性與信息載荷的動態平衡,也使受眾在將自己帶入敘事的同時產生“自我投射”,滿足了對閱讀體驗的情感需求。
懸念式結構。懸念式結構是指開頭不直接交代核心事實,而是通過設置懸念,如一個疑問、一個反?,F象等吸引受眾逐步揭示事件真相。例如,著名軍事記者江永紅所寫《“藍軍司令”越演越狡猾,“紅軍”指揮越練越過硬》,開篇就是“‘別的都不怕,就怕王聚生打電話’。王聚生是誰?他是南京部隊某軍教導隊副隊長,有名的‘藍軍司令’”,設置懸念、引人入勝。這啟示我們,傳統的線性敘事方式,空間和時間是靜態的、固定的元素,新聞事件按照從發生、發展到解決的時間順序進行,這種敘事方式可以讓受眾清晰地看到事件的發展脈絡,但也因信息體量大、節奏單一,難以嵌入受眾指尖滑動的碎片化閱讀。非線性的“時空重組”,把關鍵性的、具有代表性的瞬間或片段重點著墨,深度闡述,進而引導受眾去理解整個事件的性質、原因和產生的影響,讓受眾在短時間內理解和記住新聞事實的主要內容,也可以讓受眾在保持熱度的基礎上感受新聞事實的全貌。
二、符號設計:情感載體強化敘事共鳴
符號是一種特殊的象征,是人類情感、思想和意識的具象化表現,在新聞敘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情感載體的重要構成。
器物象征。器物象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某些物體被賦予了特定的象征意義,成為了表達某種情感、觀念或社會關系的重要媒介。例如,2022年6月,福建新聞綜合廣播“聲動福建”欄目播發新聞《福建艦下水,讓我們看到深沉的“中國式浪漫”》。報道在首尾兩處提及“墓前擺放福建艦下水照片”的細節,前一處是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之一沈葆楨、北洋水師傳奇將領薩鎮冰的墓前,有市民擺上福建艦下水的照片,后一處是英國紐卡斯爾市北洋水師水兵墓地前也擺滿了鮮花和福建艦下水的照片。這兩處特寫借物喻情,展現了跨越時空的器物共同見證了中國海軍從貧弱到強大、從屢戰屢敗到牢牢守衛祖國海疆的變化。福建艦下水的照片放在歷史人物的墓前,恰恰象征著中國海軍走過的崢嶸歲月,也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有力證明??此破降瓱o奇的細節,經過作者的巧妙運用卻成為情感表達的突出點。這種非線性敘事不僅提升了報道的藝術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還喻理于情、打動人心,進一步引起了受眾的情感共鳴。由此可見,在軍事新聞敘事中,作者應注重尋找器物的功能與軍事文化的聯結點,挖掘器物在軍事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義,讓受眾感受到軍隊與軍人的內在精神品質。
環境隱喻。以環境為隱喻,可以為受眾理解和解釋行為模式、情緒狀態等提供新視角。在新聞敘事中,環境隱喻可以幫助受眾更直接、更生動地接納和體驗新聞報道對象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理解新聞主題所蘊含的本意和人物具有的鮮明性格,強化同理心。例如,《中國國防報》2021年5月18日頭版頭條刊發的稿件《國旗飄揚高腳屋》,把受眾的心理空間投射到海防一線的“高腳屋”。渚碧礁位于南海,在早期,渚碧礁的建設主要依賴“高腳屋”這樣的臨時建筑,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當時中國海防建設的艱難環境和困境。然而,這種困難并沒有阻擋中國海防建設的發展腳步,“高腳屋”也成為了中國海防建設初期所處環境的象征隱喻。在各級的大力支持下,在一代代官兵的接續奮斗下,渚碧礁的建設也進入了現代化的階段。從“高腳屋”到現代化基地的景觀變遷,有力體現了中國海防建設取得的成就。這種將環境變化與海防建設歷程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敘事方式,使受眾直觀感受到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愿,提升了情感的共鳴度。
行為及聲音標識。行為及聲音標識是敘事中用來傳遞信息、塑造角色、推進情節或制造氛圍的符號系統。它們既是文本的“肌肉”,也是受眾的“聽覺/視覺通道”。這些符號設計從不同維度豐富了敘事的情感表達,使受眾在感知符號的過程中,自然代入角色情感,產生更深層次的共鳴。例如,在軍事新聞報道中,背景中常出現“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吶喊聲或背景圖,簡潔有力地傳達軍隊的價值觀念和建設目標。又如,《解放軍報》2024年8月9日刊發的稿件《巡邊大漠:我是祖國的“移動界碑”》講述了烈士張良的故事,“戰友們找到張良的遺體時才發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雙手挖出一個深坑,將自己的配槍埋進了沙里,防止槍支遺失?!边@一行為體現了軍人對職責的堅守,讓受眾淚目。由此可見,符號設計通過人與物或人與環境來構建情感通道,強化受眾的大腦思維,使其從多層次多維度理解和感知新聞事實所傳遞的情感升華。通過符號,新聞作品可以將抽象的、含蓄的情感觀念具象化、形象化,受眾在理解和感受新聞事實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使信息的傳遞更具深度和廣度。值得注意的是,在符號的設計運用中,要避免符號與情感的“生硬聯系”和“表面聯系”,以免造成受眾的情感對立甚至因過分煽情引發負面作用。
三、節奏設計:張弛調控催化情感峰值
新聞敘事的節奏設計是指在報道中或輕或重、或緩或急地推進內容,構造層次分明的情緒感應,張弛調控受眾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波動,使受眾的情緒逐步積累,最終達到情感共鳴。新聞寫作中,通??梢酝ㄟ^設計新聞事件的起承轉合使受眾情緒在不同階段形成起伏變化,在關鍵事實披露前后安排適當的鋪墊或呼應形成情感牽引,或者運用語言輕重的對比,調節受眾的心理節律,以增強敘事的感染力。
快慢交替。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當人在獲取外部信息時,信息表現節奏的變化可以實現對大腦的刺激,適度的快慢交替能夠增強信息的吸引力。例如,2021年,“國際軍事比賽-2021”“坦克兩項”坦克車組比賽在俄羅斯舉行。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國防故事》在報道中國參賽隊的經歷時,采用了快慢交替的非線性敘事策略,使受眾的大腦沉浸于身臨其境的緊張感中。在單車賽第一組第一場的比賽中,中國隊第一個參賽的車組在火炮射擊陣位命中全部目標,但在高射機槍陣位射擊時,直升機靶卻顯示沒有射中。報道沒有急于交代“沒有射中”的原因,而是轉而敘述比賽規則、參賽隊員此前在國內的訓練備賽等細節,放慢了敘事節奏,傳達了實戰環境下的不確定性,以此調節受眾的情緒閾值,使情感體驗更加豐富多元,引發受眾的持續關注。新聞敘事時,快節奏的報道往往引發即時性的緊張感和刺激感,慢節奏則更有利于深度思考和情感沉淀。通過對關鍵時間點、突發事件的密集描述,可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營造出身臨其境的現場感;通過對人物心理、環境描寫的深入展開,可以刻畫細節和交代背景,為受眾構建起立體的情感空間。而快慢節奏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實現信息的分層次傳遞,也能夠在保持受眾注意力的同時,實現情感的張弛有度。
懸念留白。懸念留白是一種信息控制的手法,是指在新聞敘事時通過巧妙布局信息,制造出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引發受眾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懸念留白并非隨意制造,需要根據敘事的實際情況和受眾的期待進行科學布局。例如,前文提到的“沒有射中”的原因和比賽結果,編導在放慢敘事節奏后立即向受眾交代了“中國隊第一車組位居小組第二”“賽后,中國隊申請了檢靶核實,確認直升機靶標確實存在顯示故障的問題”。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受眾內心的懸疑,也保持了敘事的邏輯性和連貫性。
戛然而止。戛然而止是一種特殊的敘事節奏,指在情節高潮或關鍵點突然中斷敘事,引發受眾強烈的心理沖擊和繼續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戰地報道或多樣化軍事任務報道中,出現的突然中斷中止,放大事件的緊張感、神秘感,引發受眾對“被切斷的信息”的強烈探究欲。這啟示我們,新聞報道的節奏設計本質是“時距”藝術,需平衡效率與深度、信息與情感。無論是傳統媒體的場景交替,還是新興媒體的互動切片,核心目標都是通過節奏的陌生化,打破受眾預期,從而強化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陸軍工程大學)
責任編輯:趙靜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