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創新:努力把技術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從2024年軍地主流媒體全國兩會融合報道談全媒體時代創新傳播
摘?要: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傳播領域的廣泛運用,不僅豐富了傳播產品,提升了傳播能力,而且突破了原有輿論傳播流程和格局,給輿論引導工作帶來挑戰,也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帶來機遇。本文從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2024年全國兩會報道中的亮點運用說起,探討AIGC給新聞生產帶來的變革與創新,以期為運用人工智能賦能軍事新聞生產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AIGC;全國兩會報道;融合創新;媒體融合
全媒體時代是個大趨勢,媒體融合發展是篇大文章。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當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傳播領域的廣泛運用,不僅豐富了傳播產品、提升了傳播能力,而且突破了原有輿論傳播流程和格局,給輿論引導工作帶來挑戰,也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帶來機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4次提及人工智能,并明確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這一戰略要求從實踐經驗和現實需要出發,為媒體建設明晰了發展方向,也給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創新傳播拓寬了路徑。
生成式人工智能,即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的縮寫),是一種功能強大的新興技術,該技術能夠基于訓練數據和生成算法模型,自主創建出新的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和數據,極大影響著各行各業,也催生新聞生產的全流程創新。本文分析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各媒體對AIGC的運用探索,探討AIGC對新聞采集、生成、分發等環節的影響,以期為運用人工智能賦能軍事新聞生產、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一、AIGC在全國兩會報道中的運用成為媒體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的新嘗試
2024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不僅是對人工智能這一新興技術的高度重視,更是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布局。而兩會報道現場也成為軍地主流媒體科技創新運用的“大秀場”,使用AIGC 技術進行新聞生產和傳播成為兩會報道的一大亮點,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上進行了有益嘗試。
大語言模型運用:實現人機交互。大語言模型指的是一種由大量文本數據訓練出來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理解和生成人類語言。近年來,大語言模型已迅速被各行各業采納并運用于實際工作場景中。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上線了“知政?人民網AI智能問答助手”,基于對大量兩會信息數據的深度學習,生成兩會知識一站式“智庫”,為受眾提供全面、精準的互動式信息服務,同時,在與AI的人性化交流中,增強用戶參與感,產品上線即引起廣泛關注和互動參與。這看似只是技術上的一個創新,其實是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的一次探索。
文生視頻:創新報道方式。文生視頻是一種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生成視頻的方法,它能根據用戶提供的文字內容和靜態圖片自動生成高質量的視頻,有效降低了視頻制作成本,提高了制作效率。2024年全國兩會,軍地主流媒體積極運用文生視頻技術,以智能化、風格化、全景化內容生產和融合傳播,創新報道方式,凸顯了媒體深度融合的一個新趨勢。如人民日報社發布了精心制作的AI共創大片,以國潮風格展現AI視角下的大美中國;新華社推出專欄“AIGC繪中國”,借助實景拍攝和AI文生圖、文生視頻等技術,呈現出生動鮮活的畫面,講述代表委員履職故事,均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虛擬數字人:從工具到“傳播者”。AIGC在新聞采編流程中主要運用于提升工作效率與創作熱情,其另一條運用路線是以“擬人化”的形象直接呈現在受眾面前。2024年全國兩會前夕,中國軍號APP上線,全軍首位超寫實虛擬數字軍人—穆蘭正式亮相。兩會期間,穆蘭以主持人身份,與軍隊代表委員展開對話、播報會議議程等,為廣大受眾呈現精彩的兩會新聞。人民網“兩會AI學習”欄目則打造AI數字主持人矩陣,普通話數字主持人攜手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朝鮮語等少數民族語言數字主持人,以及英語、西班牙語等外語數字主持人,“聯播”政府工作報告。AIGC與數字人的融合,賦予虛擬人更多“敏捷力”“生命力”的同時,實現其在更多運用場景的落地。這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善用新興技術推進報道方式的創新,是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要通過新興技術的賦能,實現生產力的大升級,提高工作效率;以更多更豐富的新聞產品滿足受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以形象生動的呈現帶給受眾沉浸式體驗,增強產品的感染力。這既是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更是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需要實現的目標。
二、AIGC催生新聞生產的變革與創新給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可能
縱觀2024年軍地主流媒體全國兩會報道,AIGC使新聞生產全流程煥然一新,實現了在信息采集、內容生成、信息分發等方面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成為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信息采集擴容升級。AIGC的運用改變了傳統單一的信息來源,可以從海量的數據中快速智能地進行分析,優化信息碎片的檢索和整合過程,幫助記者提供新聞線索、采訪提綱、選題策劃等,拓展了新聞價值點。以ChatGPT為例,可以實時監測社交媒體和新聞網站,自動檢索搜索引擎,還能對采集到的新聞素材進行智能篩選和分類,提煉生成摘要,幫助記者快速獲取了解新聞內容,進而更精準地發掘新聞數據的潛在價值。2024年全國兩會上,人民日報社記者使用的5G+AR眼鏡,即為一款集人臉識別、現場拍攝、語音互動等功能于一體的采集設備。該設備可化身接通大模型的AI小助理,與記者進行“實時問答”,搜索調用與采訪對象相關的儲備資料,并根據采訪問答自動生成速記,幫助記者提煉形成多元化、多角度的新聞選題。
內容生成質效升級。AIGC具有海量的專業語料庫、更強大的預訓練模型,以及更高的適應性、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推動新聞內容生成質效升級。具體來說,在內容生產環節,AIGC的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輸出能力輔助作者完成多類內容生成與加工,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全天候、自主、快速地生產文字、圖片、視頻等。特別是在應對突發事件、海量信息處理、日常更新等場景時,能夠實時根據數據變化或事件進展生成新的內容,增強時效性和新鮮感。如2024年全國兩會,中國網推出的每日一期“兩會AI看點”借助于智能生產平臺,編輯只需要整理和審核報道主題及內容、組合效果模塊,便能夠快速生成可視化圖解產品,提升了傳播速度和準確性,制作圖解的門檻也大大降低。在創新內容形態與用戶體驗上,AIGC結合多模態素材,支持生成互動性強的融合式新聞,豐富呈現方式,如沉浸式體驗報道、虛擬現實視聽節目、動態解說等,為受眾提供新穎、沉浸式的視聽體驗。此外,通過數據訓練后的AIGC可對生成內容進行初步篩查,過濾潛在違規信息,輔助人工審核團隊提高工作效率,確保內容的合規性。
信息分發精準度升級。基于AIGC技術的新聞分發可以結合算法和大數據分析,根據用戶畫像、觀看歷史、互動行為等數據,精準把握受眾偏好,為不同細分群體進行智能推薦,定制個性化內容,提高用戶體驗和參與度,實現內容、平臺、受眾的適配。還可以從用戶數據中挖掘新聞價值點,實現“受眾前饋”。以平臺適配為例,2024年,上海廣播電視臺生成式人工智能媒體融合創新工作室推出了首個AIGC運用集成工具—Scube(智媒魔方),賦能兩會報道。其包含多種AI能力,諸如多模態素材識別、智能橫屏轉豎屏、智能生成稿件摘要、全語種智能翻譯、視頻智能剪輯拆條等。Scube還能適配后期制作,匹配新媒體短視頻的生產要求,自動生成兩會報道的短視頻素材合集,賦能新媒體內容的快速播發,再通過算法技術,精準推送至受眾。此外,AIGC還支持生成多語言和多文化的內容,結合內容分發平臺,實現跨地域和跨文化的內容分發,拓展受眾群體。AIGC技術的運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力,新聞工作者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更為復雜的創造性報道工作中。
三、運用AIGC賦能軍事新聞生產成為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著力點
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和運用正在深度影響媒體變革進程。面對全媒體時代的變革與創新,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軍隊主流媒體需要積極嘗試,但不能蔽目于技術烏托邦之中,應在技術熱下冷思考,注重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更好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軍事新聞生產。
堅持乘勢而上,緊前謀劃布局。人工智能技術與新聞業的深度融合已成必然趨勢。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是主流媒體面對的重要課題。2024年2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人工智能工作室,整合總臺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媒資平臺資源,按照節目制作需求對“央視聽媒體大模型”進行訓練。軍隊新聞單位對此也進行了大膽探索實踐。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近年聚力打造運行軍事媒體融合生產系統“軍媒智云”。該系統集聯合指揮調度、媒體資源共享、內容分發推送等功能于一體,通過數據化、智能化手段,使包括《解放軍報》在內的軍事新聞融合生產鏈條更加集約高效。這啟示我們,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軍隊主流媒體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立足為強國強軍鼓與呼的使命與責任,主動進入新媒體輿論陣地并形成強勢,掌握網絡輿論空間的主導權。要創新業務模式,充分擴展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新聞領域的運用場景,借助AIGC的巨大力量,我們能更精準地了解受眾特別是官兵的需求和反饋,生產豐富多樣的融合新聞;同時,可以快速進行涉軍輿情分析,調整輿論導向,進而提升傳播效果。
堅持人機協同,推動共同進化。當前,AIGC尚處于發展階段,無法高質量完成新聞傳播的所有環節,前景雖然廣闊,但也需要在與人類的相互協作中共同進步。一方面,要積極建設軍事新聞專業語料庫。AIGC大語言模型邏輯是機器從數據和模式中學習,進而生產模仿人類行為和創造力的新內容。數據就是AIGC的原材料。而現有大多數AIGC運用的訓練數據中,軍事領域的數據在數量、質量上還遠遠不夠。因為數據和模式的部分缺陷和局限,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系統性偏見、價值觀對抗、刻板印象、虛假信息等問題。因此,需要建設軍事新聞專業語料庫,保障軍隊主流媒體對人工智能的高水平運用。另一方面,要建強更加復合型、創意型的軍事新聞專業隊伍。“媒介即人的延伸”,AIGC技術下的人機共生對軍事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軍事新聞工作者不只是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還應成為AIGC技術的使用者、管理者和分析者。軍隊新聞單位要緊緊圍繞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強業務培訓,提升軍事新聞工作者媒介素養,讓其在學習掌握AIGC相關運用的基礎上,提高思辨和創新能力,并且始終堅持以主流價值引導人工智能運用,推動人機共同進化。
堅持內容為王,警惕技術迷思。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為軍隊主流媒體發展注入新動能,但軍隊主流媒體最核心競爭力仍是軍事內容的獨家性、權威性和指導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始終堅持內容為王,警惕陷入技術迷思和工具理性的異化中,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運用人工智能賦能軍事新聞生產,推出更多立足部隊、面向官兵,具有軍事特色、軍營氣息的精彩內容,在“人無我有、人有我準、人準我深”中,提高軍事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優質的產品通過技術包裝,才能夠實現1+1>2的價值。面對AIGC對軍事新聞生產的賦能,軍隊主流媒體要在積極把握新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期”的基礎上,主動迎接變革與挑戰;始終堅持不懈錘煉趕赴練兵備戰現場采訪求證的“腳力”,練就善于發現、敏銳感知的“眼力”,提升分析與把關的“腦力”,創新人機協作內容風格與質量的“筆力”,不斷推動軍事新聞宣傳創新發展、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作者單位:解放軍報社)
責任編輯:張和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