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臻善:讓正能量聲音響徹涉軍輿論場——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鈞正平工作室”提高涉軍網絡評論引導質效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全媒體時代對網絡評論的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結合“鈞正平工作室”傳播實踐,從站穩“評”的立場、打磨“評”的銳度、優化“評”的形態三個層面,探討提高涉軍網絡評論引導質效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以期為主流媒體特別是軍隊主流媒體創新傳播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鈞正平”;網絡評論;涉軍輿論引導;創新傳播
“要強化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勇于舉旗幟、打頭陣、當先鋒,當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生力軍”“做好宣傳引導工作,推動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各項決策部署在官兵頭腦中扎根,在部隊工作中落地” ……習主席始終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圍繞軍事新聞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新時代軍事新聞工作指明了方向,給軍隊主流媒體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年成立的“鈞正平工作室”(以下簡稱“鈞正平”),認真貫徹落實習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主打網絡評論,在涉軍網絡輿論場上敢于亮劍發聲,全網粉絲超過260萬,日常互動數據長期居全網同類賬號前列,被業內稱為“軍隊媒體在網評界的一面旗”。網絡評論是指在網絡上發布的,針對特定事件、話題或現象等所發表的評論,具有輸出觀點、給出判斷、傳遞價值、引導情緒等功能。全媒體時代對網絡評論的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結合“鈞正平”傳播實踐,從站穩“評”的立場、打磨“評”的銳度、優化“評”的形態三個層面,探討提高涉軍網絡評論引導質效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以期為主流媒體特別是軍隊主流媒體創新傳播提供借鑒參考。
一、站穩“評”的立場,以權威之聲定調定向
理直氣壯才能激濁揚清,黃鐘大呂才能觸及心靈。“鈞正平”堅持在重要時期、重大事件、關鍵節點上旗幟鮮明發聲,發揮了涉軍網絡評論定調、定向、定心的特殊功能。
把“黨媒評論員”作為第一身份。作為軍隊專業評論賬號,“鈞正平”名字本身就標明了自身“政治身份”,運營中更是不斷強化“軍媒姓黨”的鮮明標志,每逢黨的重要會議、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鈞正平”都第一時間跟進,確保闡釋精神系統深刻、理論宣傳全面準確、觀點表達旗幟鮮明。全軍部署開展“新時代奮斗觀”大討論活動后,“鈞正平”從2024年4月25日起連續推出《選擇了這身軍裝,就選擇了怎樣的底色》等6篇評論文章,緊扣習主席重要論述進行價值引導和思想啟迪。該系列評論被基層部隊作為開展討論活動的輔助材料。這啟示我們,作為黨在軍隊的喉舌,軍隊媒體必須在恪守黨性原則上堅持最高標準、最嚴要求。要始終不渝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度自覺維護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權威,堅定不移傳播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聲音;要宣傳好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宣傳好黨和國家、軍隊事業發展新成就新氣象,宣傳好中央軍委重大決策部署;要確保無論網絡輿論場如何變化、網上聲音如何復雜,為黨發聲的底色永遠不變,始終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
把“為軍發聲”作為本職要務。當前,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各類涉軍話題在網上對我軍攻擊抹黑、造謠污蔑,妄圖動搖軍心、削弱士氣。2021年春節后,全國媒體正在大力宣傳衛國戍邊英雄群體,某大V在社交媒體公開調侃英雄,造成重大涉軍輿情。“鈞正平”迅即發聲對錯誤言論予以嚴厲批駁,得到了廣大網民的強烈呼應,在輿論場形成了回擊抹黑、維護英雄的強大聲勢。肇事者被有關部門依法處理,該案例入選當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第三十四批指導性案例。由此可見,軍事網絡評論越是聚焦涉軍議題,越是符合輿論期待,越容易形成影響。要緊緊圍繞國防和軍隊建設精心設置評論議題,著力維護軍隊、軍人良好形象;要強化輿情意識,動態掌握網上涉軍信息,及時回應受眾關切,果斷向負面涉軍言論亮劍;要發揮在軍事領域的專業、權威等優勢,形成專業觀點,講好故事、講清道理,引導廣大受眾關心國防、支持軍隊。
把“向戰為戰”作為鮮明特色。評論歷來是開展輿論斗爭的有力武器。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的形勢和嚴峻的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言行,凡是影響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各類問題,都應該是軍事網絡評論開展斗爭的靶心所在。2024年5月,賴清德上臺時不斷進行“臺獨”挑釁,東部戰區組織兵力位臺島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演習。“鈞正平”隨即推出《正告賴清德之流,必須掂量清楚謀“獨”的代價》等系列評論及漫畫,配合演習對“臺獨”分裂勢力形成有力威懾。這啟示我們,全媒體時代,軍事網絡評論要在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就要立起向戰為戰的鮮明導向。要強化服務軍事斗爭大局的意識,聽令而行、聞令而動,堅決實現上級的決心意圖和既定目標;要培塑高超的斗爭能力,緊貼軍事斗爭進程,靈活運用各類傳播手段,善于揭露敵人陰謀,贏得國際輿論支持;要把軍事網絡評論作為一種“作戰力量”打造,注重從作戰全局做到總體設計和長遠規劃,實現平戰結合、平戰一體。
二、打磨“評”的銳度,以響亮之音入耳入心
網絡評論是說服的藝術,輿論引導做的是人心的工作。“鈞正平”注重打磨“評”的銳度,力求文章思想深刻、筆觸切中要害,在輿論紛紜時一錘定音,在針砭時弊時一呼百應,在重大斗爭中一擊而中。
選題捕捉要敏銳,以“切痛點”擴大影響力。全媒體時代,萬物皆可“火”,網民關注的內容常常超出新聞事件本身,擴展到相關領域甚至無限延展。這就給網絡評論捕捉選題、遴選角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23年3月,“鈞正平”針對有人打著“軍”字標簽吸引流量的現象,發表評論《拿軍裝當“流量密碼”?這種風氣必須剎住!》,引起各方高度關注,有關部門和直播平臺隨即進行了專項整治。中宣部《新聞閱評》也對此現象進行了關注。這啟示我們,軍事網絡評論的影響力在于對黨、國家和軍隊等公共利益的關切,只有打準了“痛點”,才能產生深度響應。要發揮網絡評論“輕量化”優勢,理直氣壯介入涉軍話題,避免在無序喧嘩聲中輿論場失序失控,牢牢掌握輿論主動權;要緊跟網絡熱點、社會痛點,特別是在一些重大涉軍話題上,貴在先、貴在快,掌握“第一定義權”;要強化受眾思維,搞清受眾特別是官兵關心、期盼、憂慮什么,先人一步,主動解疑釋惑,消除輿論盲點。
輸出觀點要深刻,以“有見地”增強說服力。全媒體時代,當海量的信息、巨量的傳播成為輿論場常態后,受眾在傳播中的主導權獲得空前提升。網民“聽不聽”“信不信”成了檢驗媒體傳播質效的真實指標。2022年8月2日,美國國會時任眾議長佩洛西悍然竄訪中國臺灣地區,我東部戰區組織軍事演習進行反制。一些自媒體發雜音、帶節奏,網上出現負面輿情。“鈞正平”及時推出《須知!演習不僅僅是練兵,也是練民!》,呼吁廣大網民“相信黨和軍隊、堅定民族自信、保持大國心態、維持理性情緒”。這條短評不足200字,但觀點清晰、說理透徹、態度誠摯,發布后短時間內閱讀量就超千萬,網民留言“相信我的國,相信子弟兵”。由此可見,作為主流媒體的軍事網絡評論,其觀點見解關乎軍心民心、國情世情,必須要向公眾呈現有深度、有價值的觀點判斷,才能引領輿論、一錘定音。要注重選準、抓住適當的引導時機,審慎穩妥表達權威意見,主動回應公眾對重大事件的重大關切;要堅定“畫好同心圓”,始終以積極正面的評論表達,發出有利于凝聚共識、鼓舞人心的聲音;要著眼大局大勢,對社會情緒和民眾心理有準確而深刻的感知,掌握提高對重大涉軍輿情的把控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循著現實尋根源,找準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建議。
論證過程要懇切,以“真性情”提升感染力。有研究認為,數字媒介技術的興起和人們的情緒表達建構了一種新的傳播樣態,情緒已經成為傳播過程尤其是社交媒體傳播中不可忽視的因素。2024年起,“鈞正平”全新打造的短視頻評論節目《蘋說》,重點對當周的涉軍熱點事件進行3分鐘左右的解讀評論,主持人帶著態度講道理,情理交融去引導,受到網民好評。由此可見,軍事網絡評論只有提供充足的“情緒價值”才更容易讓受眾產生共鳴。要善用網言網語、注重寓情于理,切忌居高臨下、我說你聽;要充分考慮網民和官兵可能產生的情緒期待,以感情認同贏得價值認同;要注重用細微案例作論證切口,用場景式掃描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用熟悉的道理解析未知的事物。
三、優化“評”的形態,以創新之法破壁破圈
“主力軍挺進主戰場”,人在哪里,宣傳引導的觸角就應該伸到哪里。“鈞正平”針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敢于創新、敢于突破。
主動融合,讓評論多樣化呈現。融合是媒體生存發展、贏得未來的必由之路。網絡評論雖然是“在網而生”,但面對生態之變、格局之變、受眾之變,同樣需要向融合要發展空間。2024年春節期間,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組織所屬媒體開展“英雄全家福”特別報道,“鈞正平”以評論文章、Vlog視頻和漫畫等多形式內容組合推出“英雄回家”系列融媒體產品,借力中國軍號進行融合宣推,實現了多平臺、多形態呈現,被《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轉載,成為節日期間爆款產品。實踐表明,跟上媒體融合大勢,軍事網絡評論之花才能枝繁葉茂、常開不敗。要樹牢融合思維,全程嵌入融媒“大盤”,提升傳播的覆蓋面、觸達率;要善于融合生產,針對題材特點,用好漫畫、視頻、VR等全形態評論組合產品,形成引導合力;要創優融合運營,適應和駕馭“算法”,提升對傳播全鏈路的掌控力。
勇于破圈,為引導注入“年輕態”。全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場亦呈現年輕化、圈層化趨勢。“鈞正平”在評論產品的“年輕態”改造方面做了大膽嘗試。如推出“鈞鈞”和“蘋蘋”品牌卡通形象,打造鮮明人設。面對網絡平臺知乎上出現的尖銳問題“20多歲仍然有為國奉獻的壯志,這幼稚嗎?”“鈞鈞”欣然作答,講述毛澤東等同志青年時期的奮斗故事,熱情寄語“請別懷疑你心中這份珍貴的赤誠,請珍重你熱血中的那份奔騰”。這一回答贏得大量點贊,成為在知乎這個青年聚集的網絡社區開展引導的成功實踐。這啟示我們,內容創新永遠是軍事網絡評論的生命力所在。要找準“生態位”,制訂符合青年受眾需求的網絡評論策略;要跟上“二次元”等網絡流行文化發展變化,打破“次元壁壘”;要緊跟媒介技術變化并貼合最新的產品形態,保持網絡評論產品的生命力。
跟上變革,以“智能化”助推內容創作。當前,智能拍攝設備的普及和視頻平臺的崛起,讓輿論熱點進入“秒殺”節奏。這給媒體跟進評論引導帶來更大考驗。“鈞正平”緊跟技術進步,嘗試破解這一難題。如利用輿情大模型系統,快速識別熱點話題、輿情走向,進行情感分析、事件關聯性分析,從而更好地把握輿情動向;利用通用大模型系統,輔助創作視頻分鏡腳本、生成關鍵畫面和定制聲音,從而大大提升評論視頻產品創作效率。這啟示我們,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最重要的驅動力,軍隊主流媒體要順勢而為。要緊跟信息革命步伐,充分了解掌握各類新技術可能引發的顛覆性變革,搶占先機;要注重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改進網絡評論選題、生產、發布、互動、評估各個流程,以“智能化”提質、降本、增效;要從安全底線方面考慮,注重對專用模型、數字版權等核心技術的掌握,確保技術發展永遠服務于主流價值。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輿情信息部)
責任編輯:張和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