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讓軍事出版永葆生機活力——全媒體時代軍事出版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軍事出版的創新發展是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具體體現。要直面全媒體時代軍事出版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軍事出版對創新驅動的時代要求,不斷探索軍事出版創新發展的新路徑,促進軍事出版高質量發展,讓軍事出版永葆生機活力,把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強調的“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落到實處。
關鍵詞:軍事出版;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政治工作永遠是我軍的生命線。2024年6月,習主席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上將“政治建軍是人民軍隊立軍之本”置于新時代政治建軍方略“十個明確”的首位。這是習主席對政治建軍的深謀遠慮和戰略考量,深刻揭示了政治建軍之于人民軍隊的地位作用,閃耀著馬克思主義軍事觀和方法論的真理光芒。我軍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政治工作這條生命線生生不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始終給政治建軍賦予時代活力。
軍事出版是政治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創新發展是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具體體現。我軍軍事出版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把創新作為不斷向前發展的驅動引擎,確保軍事出版立足軍隊、服務軍隊、宣傳軍隊,有利于軍隊的建設與發展。全媒體時代,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發揮政治工作對強軍興軍的生命線作用,對軍事出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在分析全媒體時代軍事出版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提出,準確把握軍事出版對創新驅動的時代要求,不斷探索軍事出版創新發展的新路徑,促進軍事出版高質量發展,讓軍事出版永葆生機活力,把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強調的“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落到實處。
一、全媒體時代軍事出版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全媒體時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和算力資源日漸豐富,給包括軍事出版在內的出版業在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內容服務模式等方面都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數字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興技術及其在出版領域廣泛應用讓軍事出版生產力、影響力實現倍增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出版業與新興數字技術的融合。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軍事出版積極擁抱新技術,通過其高效率、個性化、創新性的內容生成與編輯,專業性、準確性和可靠性的增強賦能,可實現出版物內容質量的提升,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解放軍出版社推出的《星火燎原》(融媒書)即是例證。
(二)新興技術及其在出版領域廣泛應用對軍事出版安全性提出挑戰
在人工智能與出版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海量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必然帶來用戶隱私保護和內容質量的雙重考驗。軍事出版必須增強技術自主性,建立技術隊伍,健全技術管理機制,積累技術能力,促進人才、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和共享,始終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出版安全。例如,ChatGPT可以有效協助進行文稿校對、潤色、翻譯等,由此提高編輯的工作效率和稿件質量。但軍事出版領域特殊的保密需求,要求我們必須警惕可能出現的開源信息泄密問題,絕不可逾越安全界限,盲目應用新興技術。
(三)軍事出版應用新興技術面臨合規性問題
出版產業具有文化屬性與意識形態屬性,軍事出版還具有高度的政治屬性。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雖然擁有強大的算力和基于此產生的理解力、執行力,但它畢竟只是有智能沒有智慧的工具,因此帶來的法律、倫理和版權問題難以解決。《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4年4月13日刊發的《未來已來,出版何去何從?》一文提出,“2023年,《科學》《自然》《腫瘤學》等多家科學期刊發表聲明,不接受論文將ChatGPT列為‘合著者’”“生成式文本不能在論文中使用,人工智能不能成為作者,違反這些政策將構成學術不端行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軍事百科數據庫、社科詞條庫的專業內容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一些大模型廠商用于底層訓練,大模型生成出來的內容已經打散重組,很難追溯維權”。這警示我們,軍事出版必須堅守文化屬性、意識形態屬性和政治屬性,加強規范化管理,嚴守紀律規矩,守住思想道德和科技倫理的底線,筑牢軍隊政治工作的生命線。
二、軍事出版對創新驅動的時代要求
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推動著出版業的深度創新。據專家預測,2024年中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產的短視頻數量將會是2023年的1000倍,預示著人工智能技術將對相關企業產生“質”的重構。人工智能改變了出版業的生產方式,數據要素同實體要素、技術要素一起成為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關鍵要素動力。只有技術更新和思維變革同步,產業創新才能成為可能。新時代軍事出版要以更大的勇氣、智慧,更獨特的視角、思維,更科學的戰略、方法去擁抱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
(一)創新驅動軍事出版要堅持技術上因勢而新
創新驅動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定義性特征,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發展。回望出版史,出版業的每一次飛躍,都與技術革命密切相關,但沒有哪次技術革命能像今天的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所帶來的動力之大、改變之深、影響之廣。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以及廣泛應用,推動出版載體、復制技術、裝幀形式大幅度變革,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如今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智能語音、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出版領域廣泛應用,使得新的出版技術不斷涌現,出版介質不斷更新、出版形態日益多元,從而導致創新型生產要素重新排列組合、發生“化學反應”,進而推動軍事出版深度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
(二)創新驅動軍事出版要堅持內容上守正創新
軍事出版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是助力強軍文化的高質量建設,擴大優質內容產能。因此,既要充分對自身長時間積累的內容(數據資源)進行重新挖掘和開發,在數據版權、數據服務、數據庫等方面發揮傳統資源的比較優勢;又要及時適應新形勢,靈活采用新形式,拓展軍事出版知識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提供能夠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的有競爭力的原創性產品。要充分利用獨特獨家的軍事資源優勢不斷向軍事文旅、軍事文創、軍事游戲、軍事教育等全領域拓展,牢牢掌握擴大優質內容產能的主導權和主動權,推出更多優質高效的軍事文化產品,以精品力作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服務人民和廣大官兵,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
(三)創新驅動軍事出版要堅持效果上革故鼎新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標識,是出版的源泉與魂魄。出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也是文化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一環。以文興產,科技賦能,正是科技與文化的雙向奔赴,給新型出版配置雙輪驅動的強大引擎,共同塑造富于時代創意、多彩多姿的文化產品。今天的軍事出版實踐,同樣要以先進技術手段增強軍事出版,走好全媒體時代的群眾路線,通過策劃、發行優秀出版物來提升強軍文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強化官兵戰斗精神,從而提高戰斗力。如前所述的解放軍出版社利用融媒技術重新再版的《星火燎原》只是創新驅動的實踐成果之一,該社近年來還推出了《志愿軍一日》等紅色經典圖書,在軍內外引起積極反響。
三、新時代軍事出版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任務和主要方向
習主席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明確提出,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這給軍事出版如何借助新興技術創新驅動,把內容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堅持思想武裝,把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鑄牢聽黨指揮的軍魂
習主席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上,鮮明提出政治建軍時代要求,體系部署新征程上推進政治建軍要抓好的重點工作。軍事出版要緊緊圍繞習主席的重要論述,始終堅持“內容為王”這個根本,用新的理念和形式闡釋政治建軍方略的內涵要義、時代要求等,推出一批高揚舉旗鑄魂、維護核心的精品力作。要把創新驅動貫穿軍事出版始終,確保每一個選題都能充分發揮特有的內容優勢,發揮軍事主題出版生力軍作用,進一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軍營、凝聚軍心,營造全軍聽黨指揮、矢志強軍的濃厚氛圍;引導官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端正價值追求,爭當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緊緊圍繞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大力宣傳習近平強軍思想,生動反映國防和軍隊建設光輝成就,充分展現全軍官兵投身強軍事業的嶄新風貌。
(二)堅持培根育人,把文化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提高對備戰打仗的貢獻率
軍事出版牢固樹立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生產大量優秀出版物,形成了深刻持久的文化優勢,并將其轉化為人才優勢。要始終堅持“政治建軍”要求,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鮮明的實踐導向的同時,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嚴把軍事出版關口,讓圖書、教材的策劃、編寫、審核、出版和發行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全流程鏈式管理,提高對戰斗力的貢獻率。要善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研究服務備戰打仗面臨的難點堵點問題,追蹤新軍事革命的發展趨向等,努力使軍事出版助推軍事理論創新、作戰樣式創新、軍事管理創新等,把“向戰為戰”落細落實;堅持為戰育人導向,緊扣新時代我軍使命任務需求,仗怎么打、兵怎么練、教材就怎么服務,不斷優化軍事斗爭準備的教材資源供給,逐步構建體現時代特征、適應戰爭發展、符合使命要求、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教材出版體系;始終緊盯“人才強軍”主題,錨定立德樹人目標,深耕現代軍事教育,以崗位急需和職責必需的知識技能培訓為重點,傾力滿足部隊官兵在職培訓、個人自學和繼續教育等需求,為官兵在戰位上成長成才賦能,助力官兵學歷和專業技能升級。
(三)堅持改革創新,把體制優勢轉化為能力優勢,推動軍事出版融合發展
出版機構的組織形態是出版行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交匯處,合理、高效的組織形態可以更好地激發生產要素的潛力,提高生產效率、質量和產品競爭力。軍事出版要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就需要跨越體制機制的“深水區”,借助新興技術成果,不斷改革、不斷創新,敢于打破編制體制的壁壘,把體制優勢轉化為能力優勢,建立以解放軍出版社為“龍頭”、各軍兵種和武警部隊政治工作部宣傳文化中心出版社相互配合的一體化布局,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手,以“聯合作戰”實現“集團沖鋒”,完善任務引領、分工協作、一專多能的“多兵種集合”出版組織形態,充分利用數字時代融合發展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向“新”而行、提“質”而進,提升強軍文化的內容、品質和功能。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和蕓